拿下了樊城之後的齊王周同,決定將軍隊一分為二。
三十三萬步騎軍卒,由鍾離翊和田汾許奮三人帶領,走陸路沿城陵許磯一帶攻取青州八郡,最後在龍興口策應江上水師進攻揚州。
而周同自己則帶著張通海張茂,以及二十四萬水軍,繼續沿江南下,攻取湖口進逼江寧。
大軍在樊城經過短暫的三天休整,隨後兵分兩路,六十萬齊軍分為水陸兩師,又開啟了下一段征程。
先說青州這邊,就連那號稱銅牆鐵壁的樊城都被齊軍輕易的攻破了,餘下那些郡縣紛紛望風而降。
每次齊軍鐵騎才踏上一片土地,當地郡城中就會冒出來一大批有識之士,他們或明裏暗裏幫助齊軍破城,或在那一瞬間改弦易轍舉起反抗王弼朝廷大旗。
官員士子們無非是為了錦繡前程,百姓們也是聽說齊王的仁德之名傳遍天下,試問誰不想要天下有一個好皇帝呢?
有了青州數百萬百姓的幫助,鍾離翊一路上可謂是勢如破竹,青州餘下八郡幾乎少有抵抗,鍾離翊隻用了短短二十一天就占了青州全境,甚至比那行腳的商人繞著青州跑上一圈還要快。
至於周同這邊,趁著十月份長江滾滾南下的水勢,一路上順利到了湖口,此時的周同和張通海心裏都清楚,湖口之戰勢必要速戰速決,因為一旦長江過了十月份的汛期,再往後不出一個月,迎來嚴寒天氣,江麵必然結冰,那時候戰船無法南下,恐怕要取江寧就要等到來年春天。
不過好一點的消息則是,湖口並不像樊城那樣易守難攻。
駐守在湖口的是王弼的另一支水軍,名曰“寧遠”軍。
相較於“募遠”和“遂遠”兩支水軍,“寧遠”水軍似乎並沒有得到王弼如何的厚待。
興許是他王弼對自己的外甥鄭勳太有信心,所以他將防禦重心一則放在了首當其衝的樊城,二則大力發展淮水之上的“遂遠”水師。
湖口地方不大,屬於揚州門戶之地,雖然名叫湖口,可是境內卻並無大河大湖,隻是長江一路南下在這裏拐角積了一個灣,其地多灘塗,更是泥濘難行,不過多年來長江一路上將沿途泥沙彙集至此,過了灘塗就是大片的堅硬泥沙地,算得上是江南一帶少有的夯實硬土。
而相對於動輒十餘萬的“募遠”、“遂遠”兩支水軍來說,“寧遠”軍卻隻有區區五萬人,船隻更是少得可憐,軍士也大都是新近招募四處拚湊而來,可見這支軍隊的戰鬥力實在一般。
當王弼得知了在關鍵時刻又被自己親外甥背刺了一把的時候,王弼這才在慌張之下馬上向湖口處增派援兵。
然而麵對這麼一支連路障都算不上的軍隊,張通海又怎麼能給他們拖延下去的機會。
湖口並無堅城可守,王弼當初在這裏籌建水軍的時候也隻是胡亂的在沿岸修了幾座壁堡,可這又如何能擋得住二十萬齊軍以及近千艘戰船。
這段時間以來一直在充實自己的張通海終究也是在古人先賢的兵法書籍裏學了不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