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曼帝國同光明教會之間戰爭一觸即發,雙方各自調兵頻繁。原定北上支援巴內特公爵的貴族聯軍和阿靈頓公爵的西南兵團如今開拔的隻有巴內特公爵的貴族聯軍而已。
至於為什麼先開拔支援北方要塞的隻有戰鬥力較弱的貴族聯軍,這之中自然有腓特烈大帝想要把對保護布魯克這個想法開始動搖的巴內特公爵先從帝都阿爾薩提亞支走的意思,這樣更方便於腓特烈大帝統合部隊對即將可能來進犯的光明教會十字軍進行作戰。
這場看似不可避免地戰爭在巴內特公爵憤憤地率領貴族聯軍開拔至北方要塞後,卻是發生了轉變。原本語氣強硬的光明教會疑似得到了光明教會內部某位大人物的指使,隱秘地向腓特烈大帝表示或許光明教會也可以退一步。
如果能不開戰,腓特烈大帝自然也不會選擇在這個時候同光明教會這個龐然大物開戰的。光明教會可不是自己國家內的戰爭教會,雖然戰爭教會同光明教會一樣曾經號稱自諸神時代以來保留最為完整的宗教,但是顯然,戰爭教會的這個稱號並不像光明教會那樣實打實的,而是充滿了不少的水分的。更為重要的是,腓特烈大帝知道些隱情,那就是光明教會侍奉的光明之主並不像戰爭之主一樣自從諸神的黃昏後一直常年處於沉睡當中。作為當初諸神的黃昏中,受傷最輕的主神——光明之主,在這些年一直都庇佑著自己的信徒。甚至有不少光明教會對邪惡神袛的教會的討伐這之中都有光明之主指使的影子。所以盡管腓特烈大帝對於光明教會的兵鋒並不畏懼,但是對於光明之主卻是忌憚不已的。
在光明教會願意表示退讓後,代表諾曼帝國的談判官員在腓特烈大帝的默許下,同光明教會簽訂了條約。
次日,一道承載著腓特烈大帝旨意的詔令從帝都阿爾薩提亞發往了安德裏領。詔令中意思大概如下:
原安德裏領領主布魯克?埃布倫達肆意使用惡魔的力量,竟至主動襲擊耶路蒂岡的程度,實可謂罪大惡極。本應處以火焚之刑,然念原安德裏領領主布魯克?埃布倫達對帝國有大功,功過相抵,雖不至於死罪卻活罪難逃。今判處安德裏領領主布魯克?埃布倫達即刻回阿爾薩提亞接受封印之刑並處以鎮守北方邊疆無限期之罰,不得詔令不可擅離北方要塞。今除去布魯克?埃布倫達帝國實權伯爵的爵位,安德裏領暫由艾默裏克?勒菲弗爾管理。具體領地處理方案待定。即詔令抵達起至十天後,限原安德裏領領主布魯克?埃布倫達盡快與艾默裏克?勒菲弗爾完成領地的轉交工作,然後即刻啟程前往帝都阿爾薩提亞接受懲罰。欽此!
當布魯克接到這份詔令時,簡直是不敢相信。他付於重托的諾曼帝國竟然如此輕易地就將他給放棄了。雖然沒說要直接要他的命,但是直接封印術士力量並被扔到北方要塞這樣威脅的地方,又與直接置布魯克與死地何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