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低的產量,造成了蘇村部隊製式裝備隻能暫定為了皮甲,而武器標準也隻能為長槍、長刀和獵弓,但即使是這樣的裝備,蘇村軍中也隻有精銳才有資格配備。
在驍騎去壺關的這半個月裏,受產量的限製,蘇村生產的製式裝備僅僅裝備了不到300人,超過2000名士兵因武器不足卡在了二階,大量的物資轉換不成武器裝備,這讓領地的官員們十分頭疼。
但是為了保證領地安全,驍騎部隊又不得不保持這個數量,因此6000餘人的隊伍中有超過3000名士兵全部為配備的皮衣、長槍加簡易盾牌的民兵。
不過這次驍騎帶回來的這批2000多人的工匠,成功解決了這一大困難,因為這些工匠中光鐵匠和裁縫就占有1500多人,鐵匠和裁縫這兩種職業中更是各有一名宗師級,10名大師級這種的能熟練製作五階、六階士兵所配置的武器裝備的存在。
並且剩餘的人中也不簡單,這群工匠中,中高級鐵匠和裁縫人數更是占到了總人數的80%,高級鐵匠和裁縫加起來超過了400人,隻要他們投入工作後,會直接讓蘇村的裝備產量迎來爆發式增長。
此刻驍騎派人將兩名宗師和10名大師請到了會議室中,並且當場將那4套圖紙交給兩位宗師級匠人,這直接迎來了驍村一眾官員的歡呼。
在歡呼聲中,這兩位先是和蘇寧張忠了解了一下蘇村領地的礦產分布和產能,以及各工坊的設備配置情況,隨後幾人在僅僅對著圖紙研究了一小會兒後,便對驍騎眾人提出了一個優化裝備的方案。
隻聽這位叫劉鐵的鐵匠宗師,在會議室中拿出自己的草圖對眾人說道“諸位大人!老夫隻按照生產效率最大的角度,對我們蘇村的武器防具生產方麵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依據我和老蕭,對領地軍現在裝備、各地資源種類和儲量的分析,我們建議在蘇鎮、赤虎村、赤峰寨三處建立3座大型的武器作坊,這三座工坊集中領地所有中、高級工匠,專門進行武器、防具的製造。
另外將所有的初級工匠和學徒,按照各村資源的產能大小,按比例在有礦場的村莊分配人員,專門負責鐵錠和皮革的製造。
等到這些工坊和三座大型作坊投入使用後,我們每天至少能為領地提供50套5階裝備、100套四階裝備,300套三階裝備,以及50支戰弓和50把重弩,這樣很快填補我們基層士兵的裝備缺失,並且能夠貼補我們武器裝備的日常損耗。
此外針對我們趙國邊軍兵種和領地兵種對半的這一情況,我們根據領地的資源對各等階士兵的裝備也進行了如下得調整。
三階防具不變依舊為皮甲,在武器上統一使用長斧、腰刀、長槍、獵弓、獵弩這5種裝備。
四階防具則在鏈甲的基礎上,在重要部位上鑲嵌皮甲,使得其在不增加多少重量的基礎上,增強了盔甲的防劈砍能力。武器上則統一列裝雙手斧、長刀、錐形槍、戰弓、軍用弩。
五階防具依舊為紮甲,武器上則統一列裝了長柄大斧、環首刀、鉤鐮槍、大刀、複合戰弓、攻城弩這幾樣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