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分配使得仍有大批的精銳部隊空閑,在與眾人詳細探討後,眾人最後以300趙國步兵、50名趙國斧衛、50名趙國刀衛、100名趙國輕步兵為核心,外加1000名並州長矛手、500名並州遊擊射手組成步軍第四校。

以400名趙國騎兵、50名並州騎兵、100名並州步兵為核心,外加1000名並州長矛手、450名並州遊擊射手組成步軍第五校。

以200名趙國狙擊弩手、200名並州精銳弓箭手、100名並州弓箭手為核心,外加1500名並州長矛手組成步軍第六校。

以300名趙國破陣士、200名趙國破甲士為核心,外加500趙國重矛兵、500趙國長斧兵、500遊擊射手組成步軍第七校。

這四個校作為二線部隊,驍騎暫時打算將他們當做守備部隊,分別由驍頜、驍順、張錦業、張錦城負責擔任校尉。

不過新建4個校8000人的武器裝備,驍騎僅僅配齊了3000套裝備,為了盡快完成部隊的列裝,驍騎從壺關花費80萬銀幣,在市場上將這些軍隊的裝備購買完成。

這些裝備將會在2天後,與壺關獎勵的裝備一起送達。

整編後這些剩餘200名並州長矛手、200名趙國長斧兵、50名並州遊擊射手全部被編入驍騎的近衛中,由武百將統一訓練,這些被驍騎刻意剩下的精銳們,驍騎將會從他們之中挑選出第一批屯田官。

接下來2天時間的集訓,蘇村部隊趁著這次機會對領地內的不法之徒和猛獸進行了一次地毯式的排查。

與此同時進行的還有一個很大的工程,便是蘇村借著集訓的東風,對領地內的150多個流民營地進行了統一整頓,拆除過於偏僻的流民營地70座。

剩餘的流民營地,蘇村官員按照趙國內地的做法,對這些營地進行了改編,首先在人員上營地首領由蘇村統一任命,並為每個流民營地配備20名並州民兵充當護衛。

在規模上,每個流民營地除基本的營房外,另外保留足夠養活100人的耕地。

對於每天刷新的流民安排問題上,營地中除了留下精壯男性勞力外,剩餘的婦孺和有一技之長的人才,全部送到各村寨生活。

留在流民營地中的人,平時隻進行耕種和訓練,當營地中的青壯有50人升級為並州民兵後,營地首領會將這些人送到各村兵營,進行更高階的訓練。

這些人俗稱為屯軍,他們將會是蘇村各主力的主要補充兵員。

第三天一早,完成換裝的4個校新軍穿著整齊的著裝,精致的皮甲全部集合在了蘇村的校場,當裝備也按標準統一更換後,驍騎確確實實感受到了什麼叫刀槍如林的感覺。

就這樣在驚天的歡呼聲中,驍騎親自為各個校進行了授旗儀式,雖然他們大部分人穿的都是皮甲,但驍騎還是感覺到了他們彪悍的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