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傳信回國內,在全國範圍內征調30萬大軍,隻要援軍就位了,我們才有能力正式和趙軍好好掰掰手腕啦!”
“大王英明!”
在得知不用在野外直麵趙軍主力後,西昌國各軍將士無不歡欣鼓舞,但很快便有將領有些擔憂的向西昌國主說道“可是大王,我們之前可是和東昌國商量好了,要一起聚兵南境,在國境線之外共擊趙軍的!
我們現在突然單方麵更改計劃,恐怕會遭人唾棄啊!”
西昌國主聽後,滿不在乎的說道“怕什麼!反正我們現在已經遭到了趙軍的進攻,本身就損失慘重,並且大軍一直在南下,在南境各城休整也沒有違反約定啊!另外讓他們和趙軍打的兩敗俱傷。
我們再以救世主的身份出手,不是對我國更為有利麼!”
看著自家國主那無賴的樣子,一眾官員們一時間說不出話來“這……”
最後隻能一臉恭敬的說道“大王英明啊!”
就在西昌國大軍因為軍隊損失慘重而起了別樣的小心思之時,南下的東昌國大軍在劫掠騎兵兩個軍團的輪番進攻下,同樣也損失不小。
不過與鑒於劫掠騎兵們強大野戰能力,東昌國主並沒有像西昌國主一樣,選擇在野外設伏。
而是直接在南下的各個戰略要地留下兵馬建立據點。
以此逐步壓縮劫掠騎兵在東部的活動空間,由於東昌國大軍選擇建立營寨的位置,都是各個區域的交通要道上。
為了活命劫掠騎兵們不得不集中兵力對這些據點發起圍剿,不過仗著寨牆的保護,大部分時候軍寨都能讓缺乏攻城器械的並州軍騎兵铩羽而歸。
甚至這些日子,東昌國大軍還多次對並州軍攻擊頻率較高的據點周圍了設下埋伏,成功消滅了多支並州軍劫掠小隊。
最終在這些據點的幫助下,東昌國大軍成功在國內分割出一條安全區域,確保了後方輜重和兵員的運輸安全。
不過完成這個目的的代價同樣也不小,原本70萬南下大軍,除了分出8萬大軍分駐各個據點外,損失的兵馬人數足足達到了12萬,最終可以向南境增援的兵馬,隻剩下了不過50萬。
不過即便是這樣,也依舊沒有減弱了東昌國眾兵將南下抵禦並州軍的決心,在東昌國主得帶頭鼓舞下,東昌國部隊對這次南下打敗趙軍充滿了信心。
隻是他們不知道的是,與此同時東昌國境內並州軍劫掠騎兵秘密營地,魏海和張鑫正看著地圖上東昌國擺出的一字長蛇陣,臉上充滿了笑容,而營地內到處都是並州軍的攻城器械,看那規模足以攻下一座中型城池……
南線鎮北軍大營,自從看到駐守在兩國營地中的15萬大軍,最終隻逃回來的不過兩萬名兵士後,看著自家部隊營地中士氣低落的24萬大軍,三位國主自開戰以來第一次感到了深深地絕望。
因為此刻自己視為生命的全部兵力,根本就不能給自己一絲安全感,畢竟趙軍隨便一路大軍就有20萬兵馬。
即便是己方有鎮北軍大寨作為依靠,但是三位國主絲毫也不覺得自己有複國的可能性。
尤其是在得知北方兩國邊軍主將不同意他們到兩國南部防線協防後,三位國主完全死心了,從那天起他們再也不關心前線戰事,開始天天窩在軍帳中與一眾妃子飲酒作樂。
這可把手下的一眾將領給著急壞了,作為他們的心腹愛將,這些人紛紛拚死諫言,祈求國主們能夠振作起來,率領兵士們抵抗趙軍,收複河山。
結果一眾忠心的將士在大帳外連跪了3天3夜三位國主也沒有回心轉意,最終隻得到了一句孤已經看不到希望了,就讓孤最後快樂幾天吧!這句令所有人都心寒的話。
國主如此不堪表現,讓本就人心浮動的三國將士們立馬起了異心。在並州軍3路大軍對鎮北軍發起合圍後,原本鐵通一般的鎮北軍營,開始頻頻出現聽雨樓密探,營中開始不斷傳出哪位將領投靠並州軍的流言。
很快在流言的蔓延下,對三國失去信心的一眾兵將們,便開始不斷向並州軍投降,剛開始投降的隊伍還是以隊為單位,在發現沒有阻攔後,這個規模逐步上升到曲,上升到校。
到了後來竟然出現了兩個軍集體向並州軍投降的事件,尤其是在並州軍攻占了除鎮北軍大營外的所有領地後,部分軍中逐漸開始出現了斷糧現象,使得各軍投誠的速度達到了極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