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古代改革的一點拙見(1 / 1)

關於在古代搞改革,有讀者同誌認為我沒有以當時朝代社會的需要和條件來改革。事實上,誰都沒有真的回到古代去搞過改革,誰都不知道在古代的條件下真正該如何搞改革。有人說《明》、《新宋》如何如何真實,卻也有人說這兩本作品是如何如何虛假,雙方還都很有道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沒有真實的例證之前,誰又能保證哪種改革可以進行,哪種改革則注定失敗?

我承認我比較性急,一些東西寫的太快,而且人物描寫不夠,當然這跟我個人對第一人稱的把握能力不夠強有關。這個在下一卷中會進行調整。但是我的改革也不算離譜,起碼沒有一出來就要搞民主製度吧?我現在的所謂改革,其實根本不能算是“改革”。改革應該主要指的是製度上的變革。回頭看看,我所搞的都是一些基礎性的東西,比如農業,和一些連科學都算不上、隻能算是技術的創新。我個人認為這些東西在漢朝的出現是合理的,是符合當時社會需求的,與漢朝時的封建統治製度並未發生矛盾。我的目的是在量變中緩慢積累質變的條件,當這些技術逐漸轉化為生產力,轉化為科學的時候,再由主角從上到下的引導社會進行非振蕩型的轉型。

我並非沒有曆史觀。縱觀世界曆史上的重大變革,無論歐洲資產階級革命也好,中國的社會主義革命也好,無不是從下層推動乃至推翻上層建築,以此而建立起的新社會製度。這些社會變革的推動力,追根到底都是生產力的進步。我雖然不知道在漢朝究竟怎麼搞“改革”才算真實,但好歹我還有真正的曆史作一下參照。現在主角所要做的,就是以農業為根本,以新型生產技術為動力,推動漢朝社會的生產力進步,這又有何問題?農業或許YY了一點,不過這本來就是YY小說,要看正常農業發展的同誌不如去搜索引擎上搜索一下“中國古代農業發展史”這樣的關鍵詞好了,那些資料真實到過癮,可惜寫到YY小說裏就沒意思了。

總而言之,我現在搞的那些東西隻是一個設想而已,哪位大大有興趣的,不妨親自回到漢朝幫忙驗證一下,看看究竟是否行的通。行與不行,都麻煩在留給後世的史書上通告一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