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來都來了,請看完本章吧。
謝謝!
“老許,你要老婆不要?嘿,你要老婆,隻要你開金口,我等會給你送來。”多麼讓單身漢心動的語句啊!
喂,你要不要一個如李秀芝一般的老婆?作者:要,要,當然要!嗬嗬...在相對比較純真淳樸的80年代,身處其中的許靈均也是難得的忠厚好人!說句實話,請大夥兒替作者深度想想,現代的人憑什麼擁有像李秀芝一般的人兒?憑豐富的想象力麼?如果是三觀已定和自我認知的人,真在接下來的人生途中遇到李秀芝一般的人兒,就會羞愧地搖頭直呼“配不上,配不上”吧!
真是後知後覺,突然從網上看到了《牧馬人》電影片段,影片中畫麵般的風土人物、質樸純真,以及男女主角的真情流露,有著時代的烙印,引起了心中強烈的共鳴。勾起了自己對於那個年代的向往和回憶,才開始知道,才急忙查詢,國內自製的眾多經典電影,國人中也有如此優秀的電影人物。
感慨萬千,自嘲已經是而立之年了,才發現本土竟然也有這麼多值得深思回味的電影:《牧馬人》《人生》《高山下的花環》《城南舊事》《芙蓉鎮》等等等等。
無奈啊!無法啊!當時的電影,終究多是城鎮(城市、縣、鎮)居民的精神糧食。而對於我們這些人:大多數並廣大天地裏的農村弟子哪有閑時、何來餘錢和何處觀看(走幾十裏山路?),去享受觀看電影帶來的精神上的慰藉?
想自己本是80年代出生的農村山裏娃,而山裏娃曾站在村裏的小土丘之上,左右前後,望到的都是山啊!一座座山啊,似是望不到遠方的盡頭,看不到電視上書本中的景象!
單電影而言,大多數農村子弟的兒時記憶中,就隻留有在學校、村上的露天空地上,看得多是些地道戰、遊擊戰之類的幕布電影,哦,還有《少林寺》。也猶記得《紅高粱》中的高粱地裏的畫麵(此電影在國際上獲獎,故能免費下鄉放映)。
也就這寥寥幾部。
回神後也暗自思索,怕是自己在十幾二十來歲、年少輕狂之時,就算是有幸去看這些國內的經典電影,怕也是沒有現在的思想覺悟吧。那時看完隻會說句:握個草吧!當自個三觀已定,到了三十多歲了,讀了些課本中知識,受了社會的教導,結合自身的經驗經曆,輔於所見所聞,才能有現時的感觸與共鳴吧。
或許以當下的這個年齡階段,欣賞到來自80年代的電影,未嚐不是個人的一種幸運。
首章勸退:作者文筆有限,寫不出蕩氣回腸、跌宕起伏的文章來,加上本書不是‘爽文禾中馬’一類的小說,可讀性並不強。作者在年輕的時候,也是不怎麼喜歡觀看此類書籍,也是喜歡看小白文的。這不是特意引起注意或是作秀什麼,作者也是從那個年齡段成長過來的,隻不過,人長大、三觀定,網文依然看,但不是無腦爽文了。
所以,作者強烈建議並請書友們,有空的話直接去看電影吧。
因為在幾年前,當年的留守、兒童無奈傷感地認清楚一個現實,作者並不是一個聰慧的人,就是一個極為普通的山裏娃罷了!領悟不了教導,也聽不進耳邊風。一生就這樣懵懵懂懂地到了二十多歲,跌跌撞撞、磕磕碰碰中,才定下了自己的三觀基礎。至今,仍在慢慢地充實自己的三觀框架。
如果當年,有人願意指點自己去欣賞、借鑒80年代電影中蘊含的思想,自己會很感激不盡吧!
因為,如果當年的自己能早一點看到諸些80年代的電影,或許就更早地擁有了信仰吧!擁有了信仰,精神世界就不會麻木,而有了寄托!
作者看了眾多產自80年代的電影,十分悲哀地發現身處社會環境中的個人,是何其的卑弱無力,令人不禁想要大哭一場!(這也是作者在此書中寫實的緣故)
網上有個段子,讀書先是為了長大了不成為落魄的人,後人人改為讀書是為了長大後幫助落魄的人...其實,大夥兒讀書,能否先成為一個中庸的人?既不要成為落魄的人,也先別,先別,盲目地(自以為是)幫助落魄的人?先做好自己,再為他人?
作者很感謝這些80年代的電影導演和小說作者,留下這麼多優秀的作品,十分感謝!
假如用數值來衡量三觀,當人的三觀已定,那麼就是到了60及格以上(並不是個人三觀定了,就到滿級人類了,還要花時間不斷充實)。至於經常說毀三觀、顛覆三觀之人,實際其三觀未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