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節 人才 (求推薦)(1 / 2)

當楊東背著包袱、挽著鬥笠、提著竹杖,身著他那一身複古的裝扮來到嘉陵縣委並站在何正鋒麵前的時候,何正鋒雖然早就不是第一次見到他的這身裝扮,但還是忍住一陣大笑,無可奈何地楊東隻能白他幾眼,送給他幾眼鏢了事。

也沒客氣,很隨便地在沙發上坐了下來,他先問了問何正鋒是誰要來,他在聽到楊林轉告何正鋒的話時有些猜測,隱約知道可能是誰,這個時候還沒有普及電視機,信息通道也沒有多發達,很多東西還主要要依靠報紙,而他也已經很久沒看到報紙了,因此他想問一下,是誰?還有多久?看著何正鋒很無賴的攤了攤手,三個字“不知道”,既不知道是誰也不知道什麼時間。

見沒有什麼結果,楊東也懶得多問,又給何正鋒說了關於鄉下五戶人聯營體的事,也告訴到去年年底合作就已經到期了,現在正準備簽新的協議,還有很多戶人想參加,何正鋒在當時很無賴地充當了第一次合作的中人也就是見證人,所以楊東想問問他這次想不想再參加和見證聯營合作協議的簽訂,因為現在已經是節後,想參加的家庭都還在等著,必須盡快把這事處理好,要不有可能會影響今年的生產經營安排和原來隊裏的人際關係。何正鋒考慮了一下,他應承到時盡可能地去見證一下。

點了點頭,楊東站起來說那我走了,然後,從包袱裏翻出一副手鐲說是在大涼山的某個寺廟裏換來的,是送給何雯的禮物,免得下次見了老在他耳朵邊叨叨。

謝絕了何正鋒要送他的提議,仍然坐船悠哉遊哉地從嘉陵縣城回李家去了,現在的嘉陵江上十分的繁忙、熱鬧,它基本承擔了嘉陵縣境內60%以上的人員和貨物運輸量,連續兩年的河道整治讓這條通道更加的通暢。

楊東回到李家的時候楊林在一周前就已經回來了,看了看沙場的經營情況,結果和楊東最初預想地沒差太多,由於這兩年經濟條件好了,建新房的農民多了很多,從去年秋收完到現在的這段農閑時間沙場的生意也很不錯,生豬那塊還在嘉陵縣裏轉悠,主要原因居然是人手不夠,何兵見了他就使勁地抱怨人手不夠,他一個人管不過來,沙場、生豬還有買賣飼料,他沒三頭六臂和分身術呀!譚智和王小石翻了翻白眼,以表示對他的同情,卻也是愛莫能助,何兵扯著楊東,要他想辦法,說自己快未老先衰了,可憐可憐他這個還沒討老婆、今年也才十九歲的漢子,讓三個小屁孩一陣暴汗,賞了他一頓拳腳後,也是沒辦法,不能讓三個小屁孩給頂上吧。

現在雖然那個“七上八下”政策沒有下來,對私人開廠沒有限製,也不用去掛在公社或其他什麼什麼地方了,環境和政策沒什麼問題,但人的問題卻不顯山露水地一點一滴顯露出來了,合適、中意的經營人才奇缺,為啥鄉鎮企業最初是一波起一波平,起一波沒兩年又跨一波,沒辦法又搞什麼一包三改,沒有合適的人啊,真正的社辦企業還好點,經過許多年經營多少是積累了點人才,但象楊東他們這樣私營性質的卻是很難找到自己想要的人才,隻能從自己周圍想辦法去挖掘,不象以後,上個公共廁所,一塊板磚砸下來,隨隨便便就砸上幾個大學生,沒工作經驗的還不算,這會兒,一個中專生都讓國家包圓了,國家分配呀!誰不想抱個鐵飯碗,跑到你這兒來捧泥飯碗,說摔就會摔了的,人不是有病呀!

想想沙場的另一個合作者,都是農村人,不是說農村人不好,但光文化水平就是個很大的問題,能有個完整讀完小學五年課程的成年農村人在八十年代都是鳳毛麟角,農民似的狡猾有時也會容易得罪人,很容易隻看見到眼前的,卻看不到更長遠的東西,象告狀的孟祥貴,據後來有一次胡文庸所說,他的那張損失清單就是胡文庸在受災人群的眾目睽睽之下,也有點想當然地以為公社會賠償,在有點被迫的情況下寫的,後來發生的事即便如此,他自己也說是被陳堅給盯上了,原因就是那張清單上,如果不是孟祥貴無意間給胡文庸解了個大難題,還因此讓縣裏和公社書記謝明更看重他,胡文庸會不會找機會給孟祥貴上點眼藥、給點小報複什麼的,天知道。

想了半天,也沒有想到有什麼合適的人,唯一可能的人就是何大富了,於是,幾個人又跑到照相館,想問問何大富能不能跳出來幫他們,結果被何大富以更喜歡自己的攝影工作為借口而一口回絕,楊東坐在相館裏,心裏倒是在想,早知道就把列車上遇到的老包拉來就好,這人有眼光、有手腕,社會經驗也十分的充足,加上精明、組織能力很不錯的朱哥,如果兩人不發生衝突,隻要有個好點子,他們不發都不行,隻是不知道他是不是已經和朱哥聯上手在火車上搞起小雜貨鋪來了?嗬嗬,走神了。

本來楊東還想和何兵他們討論一下是不是在合適的時候幹脆不倒生豬專門去開個飼料生產廠,可看到何兵的可憐相,也的確沒人,隻好把想法壓在自己的腦袋裏,隻能丟下一句,老何你先扛著,最好是從內部再挖挖潛,我再看看吧,先想想,就跑人了。

三月,正是草長鶯飛的好時光,七彩大地上一片生機勃勃,楊東先去了一趟張老爺子家,結果吃了個閉門羹,一把鐵將軍無情地拒絕了他,難道張老爺子還賴在鄉下,帶著這個疑問,楊東回鄉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