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崖很是高峭,斷然不可能從上麵發起進攻。
可萬思明怎麼也想不到,蕭驚瀾竟還有這種詭譎的東西。
蠻人士兵見到上麵居然有人跳下來也是吃了一驚,不過很快就反應過來。
不過是一個人而已,有什麼大不了?殺了就是。
因此,全都舉著兵刃圍了上來。
那燕雲士兵既打了頭陣,就知道自己會麵對什麼樣的境況。
還不等絲繩到底,就直接鬆手跳了下來。
先是借著衝勢一腳踹翻一個,緊接著撤刀在手,立刻大砍大劈,逼得蠻人一時之間竟然無法靠近。而就這麼短暫的工夫,上麵接二連三,連著下來好些人。
這帶著箭矢的絲繩本就不是一根,而是分成了四五處,每處密密地射了足有十來根。
因此,每一趟下來,就是十多人。
很快,便有數千的蕭家軍下到了穀中。
直到此時,萬思明才發現,這些人下降的位置也極有講究,恰恰都是蠻人軍陣之間的接縫位置。
換言之,原本堵塞穀口,連成一片的蠻軍,隻不過一個照麵,就被蕭驚瀾從中截成了好幾段。
蠻人再不能全部壓向穀口,對蕭家軍實行一股惱的攔截,而是不得不各自為戰,和自己這一麵的蕭家軍搏鬥著。
此時,東南麵穀口處形成了一種夾心麵包似的場景。
最外層是蕭家軍,然後是蠻軍,再裏麵一點又是蕭家軍,然後又是蠻軍。
雙方犬牙交錯,每一方都是方麵受敵,打得既
難解難分,又有一種說不出的混亂。
當然,這混亂要以蠻軍這邊更為嚴重,這戰術畢竟是蕭家軍使出來的,每處的蕭家軍都十分知道自己的任務是什麼,隻是看準了自己的任務對象,抓住一切機會大殺特殺,隻偶爾混戰到了別的位置,才順手也殺一殺別處的蠻軍,隻當是幫自己戰友的忙了。
萬思明想象中有序的攻守場麵並沒能夠出現。
相反,他的安排被蕭驚瀾的神來之筆打得一團亂,他手下的兵馬在猝不及防之下已經被迫展開了和蕭家軍的近身戰鬥。
更令他咬牙切齒的是,在戰鬥開展之前,他的人馬就已經遭受了一輪重創。
造成這種局麵的,仍然是他先前見過的那種弓弩。
近身戰是不適用弓弩的,弓箭質量限,會受到風力環境等等諸多影響,想要形成殺傷力,隻能拋射,大多都是作為兩軍交戰之前,人員尚未混合時候的前哨使用。
一旦兩方人馬混合在一起,弓箭就一點用處也沒有了。
那麼多人,不分青紅皂白地射過去,是殺敵還是殺自己人?
可是這種弓弩不同,它以機括擊發,用精鋼做箭,是可以平射的。
它在近身戰時候的作用,甚至比遠攻的時候還要順手,還要大。
如今雖然兩側人馬混在一起,可蕭家軍落點都是精心選擇過的,兩方蕭家軍的中間,都是密密麻麻的蠻人軍隊。
一輪精鋼箭矢射出去,根本不擔心會射傷
自己人,隻會穿透蠻人的身體。
又因為這種箭力道沉,衝勁大,一枝箭射出之後往往並不隻傷到一個人,而是會一連穿透兩三個人,才餘威耗盡落地。
從山上飛躍下來的蕭家軍,幾乎每個人手中都有一枝這種弓弩。
他們也不貪多,根本不備多餘的箭,每個人隻有弩匣中的十枝箭,也不準頭方向,一口氣連發射完。
射完之後,便將機括一掰,把整個弩機徹底解體,當石頭一樣扔出去。
再然後,就掣出腰間背後的兵器,二話不說,揚刀就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