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有甚者,連原先在穀中做的一些其他基礎工程,也被大水一衝而毀。
當時的皇陵負責人百思不得其解,他們開鑿的山壁已經在半坡之上,遠高於穀中地麵,這種地方,怎麼可能有水湧出。
一開始,他以為隻是山中因為某些原因產生的的積水,一旦泄盡之後,也就沒有什麼大不了的。
因此他一麵收拾殘局,一麵等著山中之水流盡。
可是令他沒有想到的是,足足等了七八日,裏麵的水像是無窮無盡一般,仍在洶湧流出。
水流不止,皇陵便無法建造,這位負責人也急了,不得已,下令工人先想辦法修補出水口。
這水流了數日,比之剛剛開鑿的時候已經小了許多,修補並不算難。
可問題是,若不查出這水流原因,皇陵工程勢必無法繼續,於是他不得不親自前往調查。
可無論他怎麼查訪,都無法查出水從山中流出的原因。
伏龍穀是所有風水相師公認的最好風水之地,如果不是實在有無法克服的原因,皇陵是無論如何也要在這裏修建的。
當時的大周皇帝知道皇陵修建受阻,震怒之下也加派人手,務必要解決此事。
當時,凡是懂得些地理勘輿工程之術的人,盡都被皇帝派了來。
這一查,便查了三年有餘。
這三年中,他們數次嚐試在穀中別的山體之中開鑿取穴,可是或深或淺,隻要鑿到一定程度,就一定會有水湧出。
無數次的失敗之
後,終於有人將目光調向了伏龍穀之外。
他們發現,伏龍穀此地雖然很近的地方沒有河流,十分符合築墓要幹燥的要件,可是它的位置,恰好處於當時大周兩條最為重要的河水之間的位置。
而且,據一位工程大匠的測試,發現從兩條河到伏龍穀的地勢,似乎都是河水高,而伏龍穀低。
由是,他有了一個極為大膽的猜測,那便是,這伏龍穀不僅藏風聚氣,同時也藏了水。
隻不過,這水並非明水,而是由地下而來的暗水。
水性由高走低,一路到了伏龍穀,伏龍穀兩側山壁對伏龍穀來說是高處,可對於這兩側的河流來說,卻是低處。
並且,這些山中因為水流侵蝕,早已中空,就仿佛是個巨大的儲水箱。
隻不過,因為山石薄厚不同,水流衝擊不同,導致這些水流和外麵的距離也不同。
因此,不論他們在哪裏挖,隻要挖到一定程度,山石的堅固不足以盛住水流,那大水就會傾泄而出。
想要伏龍不再有水,除非把兩側河流到伏龍穀的地下水道全部堵死。
而就算這樣,伏龍穀也根本不適合建造陵墓,因為,這兩側山體早就已經被水流衝擊的千孔萬洞,結構根本不結實,若是在這裏建陵墓,要麼塌陷,要麼就是極易被盜。
這些人將探查並猜測的情況彙總成折子上報給當時的大周皇帝,大周皇帝無奈之下,才放棄了伏龍穀如此上好的風水
之地,無奈求其次,將皇陵建在了現如今的地方。
皇陵選址,諸多規矩避諱,都是極機密之事,便不能,也不能令人知道為何不能。
這份彙總後的折子,便作為機密材料,收在了大周朝的檔案室中,一代一代地傳了下來。
慕容氏的西秦取大周而代之之後,初代的西秦帝王是極有遠見卓識的,對於大周的東西並未過分損毀,尤其是這些曆史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