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傳國玉璽
兗州太守劉岱,問東郡太守喬瑁借糧。喬瑁推辭不給,劉岱一麵派人繼續與喬瑁談判,一麵趁夜引軍突入喬瑁營中,殺死喬瑁,盡降其眾。拉開了諸侯互相攻占的序幕。
孫堅在洛陽城巡邏,忽見一口水井光芒四射,命人打撈,撈出一宮嬪屍身,頸上係著一個紅匣,打開一看,裏麵是一方玉璽:方圓四寸,上鐫五龍交紐;傍缺一角,以黃金鑲之;上有篆文八字雲:“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程普大喜道:“此乃傳國玉璽。又名和氏璧,當年楚人卞和在荊山砍柴,見一隻美麗的鳳凰棲於一塊青石上,想起“鳳凰不落無寶地”,斷定這青石必是寶物,於是獻給楚厲王,豈知楚廷的玉石匠均指卞和獻的乃是凡石,楚王一怒下斬去他的左足,趕走了他。卞和心中不忿,待武王繼位,再去獻寶,今趟則再拾斬下右足。到武王的兒子文王登位,聞知此事,才把青石抬回宮裏,命工匠精心琢磨,剖開石頭,從中得了一塊光潤無瑕、晶瑩光潔的不世奇寶,為了紀念卞和,故稱為之和氏壁。秦昭襄王以十五座城池去換趙惠文王的鎮國之寶和氏璧,趙王派了藺相如護送和氏璧去見秦王,老藺抱著人璧俱亡的笨方法,幸好秦王比他更笨,竟讓他把和氏壁送返趟國,這就叫“完璧歸趙”了。
孫堅大感興趣道:“那和氏璧後來又怎樣了?”
程普道,“這和氏璧後來到了秦始皇手上,奏始皇命李斯撰寫“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鳥蟲形篆字,經玉石匠鐫刻璧上,於是和氏璧遂成了和氐璽。也就是主公手上這塊玉璽。”
孫堅雙目精光爆射,露出原來如此的表情。
程普接著道:“高祖皇帝推翻了大秦朝,秦王子嬰就把和氏壁獻與高祖皇帝,高祖皇帝稱之為“傳國璽”,自此和氏壁成了得國失國的象征。後來王莽意圖篡位,派弟王舜往長樂宮向孝元太後索璧,給孝元太後怒摔地上,致摔缺了一角,王莽命人把缺角以賈金鑲補上去,使和氏璧又多添“玉體金角”的雅名。光武得此寶於宜陽,傳位至今。現在天下大亂,據傳聞十常侍作亂,劫少帝出北邙,回宮失此寶。董卓雖然懸出重賞,卻始終毫無下落。今天授主公,必有登九五之分。此處不可久留,宜速回江東,別圖大事。”
孫堅大喜道:“此言正合我意。看來此次圍剿董卓隻能到此為止,傳國玉璽使我們不至於空手而回也就足夠了。明日我們就悄悄撤走。看看天命會否在我孫堅這邊。”
商議已定,密諭軍士勿得泄漏。
次日一早,袁紹派人來請孫堅共商進軍之事。
孫堅問道:“諸侯都到齊了嗎?”
傳令兵道:“隻有袁術和孔融在。”
孫堅雄軀巨震,知道傳國玉璽的事泄露了,袁紹是想騙自己去自投羅網。想到這點,那還猶豫,冷哼一聲,閃電前移,一掌拍在傳令兵頭上。
孫堅招來程普問道:“準備的怎麼樣了?”
程普道:“一切準備就緒。”
孫堅沉聲道:“立即動身,我們中間有內奸,晚了就走不了了。黃蓋斷後,馬上撤回江東。”
隨即上馬,不帶任何繁重之物,悄悄拔寨離洛陽而去。
袁紹收到孫堅殺死傳令兵,輕裝離開的消息,勃然大怒,傳令追趕。
頭號謀臣沮授遂道:“聰明人出口,笨人出手。孫堅輕騎離開,三個時辰前就已經動身,現在要追已經來不及了。孫堅此行肯定會在最前麵,隨身兵員不會太多。要回江東,荊州是必經之地,不如寫書一封,差心腹人連夜往荊州,送與刺史劉表,告訴他孫堅背棄盟約,盜走傳國玉璽想自立為帝。劉表一向與孫堅不和,得到消息肯定會在路上埋伏,截奪寶玉。到時候,主公隻要逼迫劉表交出傳國玉璽,否則就連接諸侯攻打荊州。以劉表一向膽小懦弱,雖然不舍得,也絕不會為了玉璽開罪主公。主公最好親自修書一封,讚頌劉表的人品,然後含糊其辭泄露出傳國玉璽的事情。劉表定會與手下商量,推斷出孫堅一旦稱帝,首先受到威脅的就是自己。那時不用主公說,劉表也會做那出手的笨人。”
於是袁紹親自寫了一封信,極力與劉表修好,好像在不經意間透漏傳國玉璽落入孫堅之手。
荊州刺史府。
劉表居中而坐,左邊是陳翔、範滂、孔昱、範康、檀敷等文官,右邊是文聘、蒯良、蒯越、蔡瑁張允等武將。
劉表,字景升,乃漢室宗親;幼好結納,為人豪爽頗有賢名。此時的劉表一身華服,年約四十五、六間,無可否認他是個很好看的男人,清秀而又顯得性格特出,一對眼睛更是靈活有神,可見此人足智多謀,不可小覷。坐著仍掩不住他高挺筆直的身型,腰佩長劍,予人以文武全材的印象。
當時看了袁紹的信,聚集文武眾將,商討此事。
蔡瑁道:“傳國玉璽乃是無價之寶,既然經過這裏,我們自然沒有放過的道理,主公還猶豫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