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仰先生是博客推出的奇人。大學時代學著如何造軍艦,卻“不務正業”想做文學家,咿咿呀呀吟詩作賦。後來一邊在電視媒體打工一邊研究文化學術,待到積累豐厚,乃以博客為平台,每天發一文,傳播自己的知識和思想。我剛關注他的博客時,有博文700餘篇,現在則積累到2000多篇。其文所涉知識領域煞是寬廣。一位媒體主持人告訴我,他一直以為劉仰博客是一個團隊在寫,因為個人不可能有那麼廣的知識麵。直到登門采訪,才知道那是一個人的作品,當時驚訝不已。
劉仰博文涉及時事、曆史、文化、藝術、科學、經濟、政治、宗教等許多學科,還有雜文、詩歌等,可以說天上人間無所不包。也許你認為這些內容都不過是一個非專業人士的泛泛之談,這種猜測實際上頗有風險。我是學文學出身的,對《紅樓夢》從不敢置喙。劉仰卻敢對《紅樓夢》“大放厥詞”,而且說得有板有眼。某次,一位紅學家朋友對我說,找個機會介紹我跟劉仰認識認識吧,他關於《紅樓夢》的文章很有價值,我們《紅樓夢學刊》想發表。我當時即使不算驚訝,至少也有點意外。劉仰“每天一博”的即興文字,竟然值得專業期刊找上門來?
劉仰真正打動我的,並不是他的廣博知識本身,而是他在廣闊知識背景下對中國社會的獨立觀察與思考。中國近幾十年形成的文化思潮,頗有裹挾一切的法力,尤其是報紙、電視、網絡(跟帖、博客、微博等),更是一窩蜂起哄的地方,受眾別無選擇地在這種起哄中被同化。劉仰是借助博客擁有廣大讀者群的寫作者,他的許多觀點卻異於流俗。對待“文化大革命”、反右這些曆史事件和進程,總有媒體予以批判、嘲諷、甚至“妖魔化”。可是劉仰在這些問題上一直保持清醒頭腦,不願意隨波逐流,顯得保守、陳舊、過時,被人看做“左派”。
劉仰本人對於“左派”、“右派”的命名很反感,我卻覺得這些命名有利於廓清一些是非。我認為劉仰就是中國語境中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左派”,這也正是我對他的著作感興趣的原因之一。
為什麼我對劉仰成為“左派”感興趣呢?說起來很簡單,因為他比其他“左派”多了一層背景,他本是“右派”分子的兒子。他的父親當年因為被打成“右派”分子,被從上海流放到安徽的一個農場勞動改造。劉仰本來可以在大上海的優越條件下出生、成長,成為占領十裏洋場的紅色少年,結果卻降生在安徽的農場。這裏的生活條件、受教育條件,離上海足有十萬八千裏之遙。說他因父親的厄運而遭遇厄運,不算過分。
可是劉仰作為一個讀書人,他對百年來中國起死回生的曆程,對毛澤東時代以強大的國家動員能力致力於工業化運動的曆史,都有公正的理解和公平的談論。
劉仰那2000多篇博文,還有專著《中國沒有榜樣》以及他與人合著的《中國不高興》,有大量的文字致力於維護毛澤東時代及其製度的正當性,他顯然樂於成為毛澤東時代和製度的辯護者。
劉仰為什麼能夠超越家族和個人的命運,公正地理解毛澤東時代及其製度的合理性?僅從個人道德角度來理解,顯然不夠。我認為劉仰廣闊的知識結構,起了很大作用。
知識造就思想:說說劉仰這個人,古語雲,橫看成嶺側成峰,對於同一事物產生不同理解,本係常見。究竟是什麼因素導致了人們對於同一事物具有不同看法呢?為什麼有人要橫看有人卻隻願意側看呢?這受兩個因素製約,一個是立場問題,什麼立場產生什麼看法。而這立場骨子裏是受利益影響的。毛澤東時代對社會精英群體采取了抑製政策,這觸動了精英群體的利益,所以,認為自己家族以前是精英的,或者期望自己在未來社會結構中一定要占據精英位置的,對毛澤東時代及其製度,多半沒有客觀研究的耐心,而願意予以簡單化的否定,對毛澤東個人,也多半以小心之心度君子之腹,甚至予以妖魔化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