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現代化讓我們不快樂(3)(2 / 3)

成功是多樣的,成功不是唯一的目的。而現代社會把成功變成唯一的目的,唯一的標準。如果有誰中了現代社會“成功”的毒,就會像癮君子吸毒一樣,難以擺脫。

最後抄錄《晏子春秋》中的這段原文:

梁丘據謂晏子曰:“吾至死不及夫子矣!”晏子曰:“嬰聞之,為者常成,行者常至。嬰非有異於人也,常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者。故難及也?”

現代社會的愚民手段

自由經濟換個角度說就是自由競爭,有競爭就有成功者和失敗者。成功固然每個人都希望,但是,失敗也避免不了。從社會整體上說,沒有競爭就會死氣沉沉,缺乏活力。但是,競爭太殘酷,也讓人害怕。因此,從大多數社會成員的立場出發,人們一般都希望競爭不要太激烈。當然,競爭激烈到什麼程度才合適,也很難定位,於是,人們還希望競爭是公平的。然而,在自由經濟狀態下,首先是競爭的激烈、殘酷程度令人膽戰心驚;其次,自由競爭的公平性也令人懷疑,富者越富,窮者越窮,往往成為必然。

美國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大致延續了羅斯福時期的經濟政策,政府對經濟的管製較多,國內競爭不是非常激烈,於是形成了被人稱道的大批中產階級,成為社會的中堅力量。從裏根時代開始,自由經濟理論風行一時,裏根政府開始放鬆對經濟的管製,包括自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對於金融的管製。擁護自由經濟的人說,裏根以後的二三十年是美國經濟飛速發展的時期;反對的人說,如今巨大經濟泡沫的破滅,蔓延到全世界,就是那個時期落下的病根。本文對此不作討論,隻想借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克魯格曼的觀點指出,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自由經濟政策導致的結果之一是,美國社會貧富兩極分化日益嚴重,中產階級正在消失。一位美國作家將正在消失的中產階級稱為“窮途末路的美國夢”,這是自由競爭加劇的後果,同時也產生更多的競爭失敗者。

從可定義的角度說,競爭的失敗者就是那些失業者。目前,美國公布的失業率數字達9%左右。此外,早在1995年,美國就有31%的人受雇於“非標準”雇主,也就是說,他們與雇主的關係很弱,沒有福利,隻有業績提成。隨著中國向美國學習的大趨勢,這種現象在中國也越來越多,典型的就是傳銷或直銷(美國也一樣),其他如保險推銷員、加盟連鎖店等靠不穩定的提成為收入的人群。2003年,美國這一類就業者達到1300多萬。有人打比方說,在正規企業就業的人,好比住在城堡或正常的房子裏;在那些沒有福利的企業就業,就好比住在野外的帳篷裏,失業者大概可以算做露宿街頭的人。因此,沒地方住的失業者和住在帳篷裏的“不安全就業者”,可以算做是自由競爭的失敗者和半失敗者。

那麼,一個社會應該如何對待這些自由競爭的失敗者呢?美國社會提供的方式之一是最低社會保障。但是,最低社會保障隻能維持溫飽,與成功的CEO們年薪幾千萬、幾億美元相比,實在是過於懸殊。即便與失業者自己當初的收入相比,最低社會保障也少得可憐。而且,最低社會保障也很難給失敗者提供重新再來的基礎。所以,不管是哪個社會,最低社會保障除非是讓人安於現狀,否則,並不能真正安撫自由競爭的失敗者。奧巴馬開始實行保護主義政策,目的就是要減少競爭的失敗者。但是,保護主義首先違背了美國人曾經大力提倡的自由經濟原則;其次,它能夠保護的更多隻是與外國工人競爭的美國人,對於本國國內的自由競爭失敗者,沒多大幫助。

美國社會近幾十年來出現的另一個安撫自由競爭失敗者的方式,就是就業指導或培訓。我們如今在國內很多機場的書店裏,都能看到或聽到一種循環播放的錄像,內容清一色都是一些專家的就業培訓或指導,講成功的要領和素質。廣義上說,這些東西都屬於“成功學”的範疇,它們最早的來源,就是美國非常流行的就業培訓,針對的人群是那些失敗者和企圖成功者。大致來說,目前在中國出現的“成功學”之類的就業培訓,除了有些人加入了佛教、儒學等中國特色的內容外,其核心主旨都源自於美國的就業培訓。那麼,這種“成功學”的內容,對於大批競爭失敗者以及潛在的失敗者來說,有什麼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