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長春州(1 / 3)

難道真穿越回古代了嗎?

李明站了起來,茫然地向南方走了一陣,可是視線所及,什麼也看不見。心神激蕩之下,李明一會兒吟誦: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一會兒喃喃地喊著“爸爸媽媽,我再也回不去了”,一會兒唱起了流行歌曲。

好長一陣,李明累了。

都是可惡的少數民族政策,少數民族加分,漢族為什麼不加分?憲法不是規定各民族一律平等嗎?為什麼單單歧視漢族?如果高中裏的真真假假少數民族都不加分,考場裏紀律好一些,我李明一定會考上東北師範大學,那就業就好多了,我就不用上白城師範學院了,就不至於在京城處處碰壁了,就不能穿越了.....

嗓子啞了,李明又累得一屁股坐到了草地上。

“公子,你是析律府人氏嗎?”

不知何時,麵前來了兩個衣衫襤褸的農人,穿著很古樸,頭發披散著,大約1米6高,年齡大約四十歲,手裏拿著類似鐮刀的刀具,滿臉滄桑的皺紋,麵容疲憊而無奈。

“析律府?不,我是白城市人,是大學生。”

他們的口音有些怪,但是還能聽懂。

“你們是什麼人?”

“我們是漢兒”

析律府,漢兒。學曆史的李明很熟悉,契丹國,遼國啊。析律府

是遼國的南京,現在的北京。

三個人比比劃劃了半天,李明終於弄明白了兩人的來曆。原來這兩個漢人就隱藏在距離李明二十米外的草叢裏,發現李明後,兩人很緊張,生怕是暴虐的契丹貴人,一直不敢出來,直到聽到李明不停地說著莫名其妙的漢話和悲滄的哭泣,才確認這個衣著奇怪的人不是威脅,方才現身出來。

根據二人的敘述,李明知道這裏是大遼國境內的長春州外草原,他二人是大臣蕭吞不塔頭下軍州的漢兒奴戶,因為主人蕭吞不塔被牽連進謀逆大案,頭下軍州被剿殺,二人被轉隸到長春州做養馬雜役。長春州節度使大人因為一匹駿馬死了,就將馬廄裏的漢兒渤海人雜役打死了七八個,他二人怕下一次被喜怒無常的契丹節度使打死,就趁著在城外

打草的機會跑了出來。

我來到了北方的遼國。時間大約是遼國快滅亡的時期。遼國,這個曆史上強橫一時的大帝國,作為曆史係的畢業生兼北亞草原民族研究愛好者,李明太熟悉這段曆史了。一個大時代!作為土生土長的白城人,因為家鄉白城就是遼金西部防禦室韋等蒙古高原遊牧民族侵擾的長春州。從網上看到的作者宋德輝和宋美萱是這樣寫的:

四家子古城位於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區德順蒙古族鄉境內。它是吉林省和黑龍江省境內的3座遼金時期古城之一,其他兩座分別為吉林省鬆原市前郭縣境內的塔虎城和黑龍江省泰來縣境內的塔子城。2007年6月,城四家子古城內出土的金代文字刻磚,印證了城四家子古城為遼代長春州,金代新泰州,至此,這3座古城的屬性已基本明確。那麼,這座自今仍然屹立在洮兒河畔,飽經曆史滄桑的城四家子古城在曆史上究竟起過什麼作用,又向人們昭示過哪些榮辱興衰呢?

長春州建於遼代中晚期,據《遼史·聖宗本紀七》記載:“(太平)二年(1022年)春正月,如納水鉤魚。二月辛醜朔,駐蹕魚兒濼。三月甲戌,如長春州。”這是遼史上記載的遼皇帝第一次到今天白城這一帶捺缽。從正月到三月這段時間裏,遼聖宗率文武百官馬不停蹄地先到納水(嫩江)鉤魚,二月又駐蹕在魚兒濼(月亮泡),三月又到了長春州。遼聖宗的這次長春州捺缽,奠定了今天的白城地區在遼、金、蒙元和明朝中期400多年間作為區域中心的曆史地位。

一、遼朝時期的長春州

從遼太平二年(1022年)春正月,遼聖宗耶律隆緒第一次來長春州進行捺缽,到1117年女真軍隊占領長春州,這前後百年時間裏,長春州在遼代曆史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一)、東防女真,北禦室韋的軍事中心作用。城四家子古城位於吉林省西部的白城市洮北區德順蒙古族鄉境內。發源於大興安嶺東麓內蒙古興安盟阿爾山市境內索爾躍濟山的洮兒河,在流經今天內蒙古的阿爾山市、科右前旗和烏蘭浩特市後,進入白城,經洮南市、洮北區、鎮賚縣後由大安市的月亮湖進入嫩江。洮兒河流經之地形成的河穀地帶,自古以來就是連接嶺南嶺北進入平原地區的交通要道。城四家子古城就坐落在洮兒河中下遊的一個從北向東的拐彎處。古城建築宏偉,城牆高大,底寬30餘米,至今最高處可達7至8米,有內外馬麵,有東西南北4座城門,城門有甕城,城牆四周築有角樓。1982年文物普查時,測得古城實際周長5748米。是遼代除京城以外東北地區最大的平原古城。除築城之外,還在這裏設置了隸屬遼興宗延慶宮的長春州韶陽軍節度使司。《遼史兵誌》載:“延慶宮,正丁一萬四千,蕃漢轉丁二萬,騎軍一萬”、“長春州長春縣丁四千”。可見當時的延慶宮和長春州的軍事實力是相當強的。長春州的設置,與建於遼代早期的遼泰州(塔子城)和混同江畔的達魯古城及設在今農安的黃龍府兵馬都部署司,鹹州路兵馬詳穩司等構成了一個東防女真、北禦室韋的一道重要的軍事防禦體係。(二)、遼皇帝春捺缽期間行宮的政治中心作用。據《遼史》所載,從遼聖宗統和元年(983年)起,經興宗、道宗到天祚帝保大二年(1122年),在這139年時間裏,有106年記有春捺缽。據李健才先生統計,“遼代諸帝春捺缽到混同江29次,魚兒濼23次,鴨子河14次,長春河6次,長春州13次”。①陳士平在《遼代長春州城址考》中,在引用李健才先生的統計後認為,“遼帝到魚兒濼、長春河必然住坐長春州,因此,去魚兒濼、長春河的次數可以與長春州相加,計42次到長春州,這隻是一個大約數。”可見長春州不僅僅是為了防禦女真、室韋而設置的一個州城,更主要的還是遼皇帝春捺缽期間的行宮,按《遼史·營衛誌》中載:“皇帝四時巡狩,契丹大小內外臣僚並應役次人,及漢人宣徽院所管百司皆從。”實際上,遼朝皇帝的政治中心,不在遼國所設的五京,而在遼皇帝的四時捺缽中。長春州是遼皇帝春季的行宮,也可以說是遼朝春季的政治中心。按《遼史·天祚帝紀一》記載:“界外生女直酋長在千裏之內者,以故事皆來朝。”就是說,每年春捺缽之時,在遼皇帝駐蹕處千裏以內各少數民族首領都要到此,朝拜皇帝、接受封賞和處理有關事宜。這不僅是因為《遼史》上記載有遼皇帝到長春州捺缽的時間和次數,就是在城四家子古城出土的文物中同樣可以證明長春州為遼皇帝的行宮所在。據《洮南縣誌·卷2建置誌》載:“城四家子古城規模宏曠,所遺甕壁皆特製物,廣厚異常,且有陶製之斷柱,色黃而植以蟠龍,知此城定為帝京之所在,而非尋常都會可比。”②日本學者小林俊夫在此城也發現有陶製龍首。此外,近年在城四家子古城出土的金器、玉器、鎏金佛像、金龍、金鳳、春水玉等器物中,也都不是一般州城所能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