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為金滅遼、滅北宋提供後勤補給的前進基地作用。1117年,金軍占領長春州以後,繼續沿用遼代建置,仍然把這裏作為州級政權建置,即金朝的長春州。同時,將這裏的契丹人、漢人遷移至金內地上京一帶,以防止其反叛。為了鞏固這一新占領地區和開發這裏的農牧業,從金天輔二年(1118年),開始向長春州、泰州一帶大規模移民,發展農牧業生產。考古調查顯示,在今天白城2.6萬平方公裏範圍內有333處遼金時期遺址,出土的金代文物尤為明顯。其中洮北區50處、鎮賚縣32處、洮南市56處、通榆縣56處、大安市139處,遍布白城各地。這些遺址出土的器物,如鎮賚沿江鎮出土的銅犁範,以及其他地方出土的農具,如犁、鏵、鋤、鐮、鍬。生活用有石臼、六耳鐵鍋、蒸煮器、銅鏡。陶瓷器有壇、罐、碗、瓶。兵器有紮槍、刀、鐵斧等。此外,在城四家子古城還出土了刻有“泰州主薄記”文字的銅鏡、銅風鈴、銅佛牌、玉羅漢等等。此外,特別是在洮北區平安鎮紅光村後喇嘛倉,瀕臨洮兒河東岸的一個台地上,一次就出土窖藏陶器和鐵犁鏵達上百件之多。生產工具是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重要標誌,從目前白城地區的考古資料看,白城地區大規模的農業生產始於金代,今天白城農業相對集中區,大都是金代出土文物最多的地方。白城及周邊地區大規模的農牧業生產,為金軍提供了有力的後勤補給,使前進基地的作用得到了發揮。
關於金代長春州節度使機構的設置由於沒有更多的資料可查,加之建置時間短,又因為當時正處於戰爭期間,機構人員配備等都不健全。因此,可以推測這期間長春州地方長官一職由某一軍政長官負責,其內設機構也不一定健全。
金天會五年(1127年),宋靖康二年(1127年),金朝軍隊攻陷北宋,為了鞏固和永久占領新開拓的廣大疆土,金朝統治者采取了一方麵將新占領區的漢族人口強製性地向東北內地遷移,另一方麵將居住在金內地的大批女真族人口向新占據的地區遷移。女真人大規模遷移始於金天會十一年(1133年)至天德三年(1152年)。《大金國誌·卷八》對此記載:“女真一部族耳,後既廣漢地,恐人見其虛實,遂盡起本國之土人,棋布星列,散居四方,令下之日,比屋連村,屯結而起。”此次移民,將白山黑水間的大批女真人遷入中原,進而達到控製其占據區的軍事目的。據《建炎以來係年要錄》載:“幾乎所有的女真族人便移到了中土,而在東北發源地剩下的,隻有金主及將相親屬衛兵的家庭。
這如此大規模的移民,對長春州也不例外。有關專家學者研究,金代上京路遷移的蒙安謀克戶約占當時上京路戶數的60%,由於長春州人口大量向中原地區遷移,其州級政權作用基本削弱,據《金史·地理誌上》記載:“長春韶陽軍,天德二年降為縣,隸肇州,承安三年來屬。有撻魯古河、鴨子河。有別裏不泉。”這裏記載了金海陵天德二年(1150年),將長春州降為長春縣,隸屬肇州。金肇州據考古發掘資料和曆史研究學者認為,位於今天的前郭縣八郎鄉的塔虎城就是金天會八年所建肇州。
(二)、(新)泰州時期的軍事防禦作用。2007年6月,白城市洮北區德順鄉城四家子古城出土的金代文字刻磚記載:“泰州長春縣戶百姓劉瑋在(泰和)元年(1201年)壬(九)月卅日(三十日)存入寅字號窖成黃粟(小米)二佰五十(石)。”此刻磚印證了城四家子古城的真實屬性,就是金代承安三年(1198年)複置長春縣的泰州。複置於長春縣的泰州就是遼金史研究中所提的新泰州。(待續)
注釋:
①李健才《東北史地考略》108頁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4月
②景愛《遼金泰州考》185頁東北史論集第1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③《遼史·食貨誌》925頁中華書局,1975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