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1 吹嗩呐的吳大爺
沂蒙山的山泉或者雨水向南流淌,蜿蜒成一條河,叫沭河,在河的東岸有一座高等中學,我不幸就是這個學校的高中生。為什麼不幸,說來心酸又心疼。
我出生的時候據說正在收麥子,拖拉機的轟鳴對剛到這個世界的嬰兒來說算是一種巨響,沒辦法母親白天就用籮筐蓋著我,夜裏再拿掉。導致了第一次看到的世界:白天是一個籮筐,夜裏是一片黑暗。
握著小拳頭很不滿意,哇哇大哭,可是母親除了回來喂我幾口之外又要出去忙碌農活,哭夠的我隻能傻傻的看著籮筐上的一條條秫秸杆子,不能說是數數,僅僅是看著,長大後我對所有的條條杠杠特別感興趣,數學尤其是幾何這門課老師隻要點一下立馬就融會貫通。
一年級老師開始教1+1\\u003d2,晚上我們在小河邊跟大人一起乘涼,吳大爺在繪聲繪色的講著聊齋鬼故事,這也是村裏人晚上唯一的娛樂活動,我坐在吳大爺身邊一邊聽狐狸精勾引書生一邊在扳著手指頭,狐狸精勾引書生上床了,故事結束了,我也明白了個位數的相加規律,也就說他們隻知道1+1\\u003d2的時候我已經明白了1+9\\u003d10.學習不在於死記硬背,關鍵是要動腦子,活學活用,舉一反三。
吳大爺是個吹嗩呐的,他根本不懂什麼樂譜,解放後進了掃盲班,文化水平停留在僅僅會寫自己的名字,可是嗩呐吹的那是一個鏗鏘嘹亮,並且對這很是著迷,在村裏住的時候一大早吹了幾次,下場是被幾個婦女罵的狗血噴頭,原因是吵了孩子睡覺也吵了他們睡覺。楊大嬸的說法更是瞠目結舌,她說:你死老吳這樣一大早把我們弄醒,我那口子這麼早起來能幹嗎,隻能幹老娘。
對嗩呐藝術的執著追求讓吳大爺下定決心搬出村子,在離著村子二裏路的小河邊蓋三間草屋,鍋碗瓢盆被褥床鋪統統搬去,他老伴也是嫁雞隨雞跟著。
不過在那地方養雞真的不錯,地方寬敞雜草叢生,草籽和草裏的螞蚱蟲子是雞最喜愛的食物,小雞們在這麼樣的環境中不但吃的好運動也好,還有音樂陪伴,真可謂全麵發展。所以他家的雞蛋最好吃,要是殺了吃雞肉會更香,當然這隻是我們小孩子內心的幻想。那時候的雞屁股很珍貴,油鹽醬醋的錢可都來自於這個雞屁股下的蛋。
我們那農村裏隻有辦白事才吹嗩呐,吹嗩呐時候我們這些孩子們都喜歡跟著,聽那些比較流行的音樂。在吳大爺搬出村子的頭幾天,隻要嗩呐聲響起來,我們這些小孩子就會蜂擁而出村子,興高采烈的互相打招呼:快,快,哪家又有人去世了!
追著嗩呐聲就來到了吳大爺的草屋邊,情景是這樣的:吳大爺麵向東方,迎著朝陽,在波光粼粼的小河邊鼓著腮幫子甩吹。
我們很是有被愚弄感,於是就往小河裏扔小石頭,但是他依然不為所動,還是一個勁的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