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大軍班師回朝,除卻駐守西臨城的士元和辰頤,李初思攜靖邊侯及上萬將士回朝。
西漠的使者也馬不停蹄,在趕去參拜皇帝,一切都徐徐圖之,大軍打勝了,百姓開心了,士兵也開心了,宇國雖富庶,但戰爭是一個國家最強的損耗,不說傾舉國之力助戰,那百姓們還是得節衣縮食,一切以前線為主,出征許久的士兵回來見到家人,滿是歡喜之色。
此時的林懷瑾眼眸極深,因為已經告假了好幾個月的蕭遠征,今日進宮了,看樣子該回朝了,不過他始終並沒有放下疑心,暗衛查了許久,沒有思路。(蕭家謀反,但是沒有拿到其豢養私兵的證據)不過懷疑一旦種下,就隻會加深,剛好蕭家兩個兒子都立了功,也該好好獎賞。
(未央宮)
錦璉已經學會走路了,從一開始的踉踉蹌蹌,到現在的四平八穩,這半年來除了將士們在外征戰,百姓也生活安定,風調雨順,說是盛世也不為過。
“病好了就好,朕也放心了,蕭卿可是朕的肱骨啊。”
“陛下謬讚,此乃臣子本分,若無他事,臣告退。”
過了一小會,太子來了。
“兒臣拜見父皇”
“平身”
林錦渝起身把自己的卷疏遞給皇帝說道:“父皇,這是兒臣補齊的卷疏,師傅說這卷疏要兒臣親自呈給父皇。”
林懷瑾接過卷疏仔細端詳了許久,感到十分驚奇,他怎麼也沒想到才九歲的錦渝竟能寫出這樣的對策。
南方罹年水患,連續幾任巡撫都栽在這水上,就連皇室都不得已向北方遷都,自先祖遷都到此,也算安定下來,得以休養生息。
可一到汛期,就有老百姓流離失所,災民無處可去,隻得湧向京城。
“太子,這卷疏可是你自己所寫,十分有條理,你可知水患是關係百姓的大事,你怎能如此篤定。”
“啟稟父皇,兒臣有師傅指點,我既是儲君,就應當為百姓著想,為父皇分憂才是,水災必須根治,不然老百姓越發受苦。”
“好,錦渝果然沒叫朕失望,你且退下吧,這卷疏朕明日拿到朝堂上,給大臣們看看,等再過兩年,朕就讓你入朝議事。”
“兒臣告退。”
林懷瑾向太子投去讚許的目光,許是欣慰抑或是在向容成皇後……
水火無情,百姓離不開水火,亦恐其泛濫成災,治水當疏堵相通。
次日早朝。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眾卿平安。”
“今日早朝,眾卿可得拿出治水的法子來,再拖下去,泛濫成災啊。”
“啟稟陛下,水患年年如此,今年各地巡撫已經控製住了,災民數量也少於去年,挺過這陣子,百姓再回去重建家園。”
“於大人,百姓重建家園,拿什麼建,滿地的災民難道是住在於大人家。”
“你……”
“啟稟陛下,臣認為既然要災後重建,國庫要撥款,你說是吧,戶部尚書。”
林懷瑾右手扶額,就差當廷處決了這些的家夥:“諸位大臣還真是國之棟梁……”隨手拿起幾本奏折砸了下去:“你們自己看看,朕養著你們,連個治水的法子都拿不出來,天天在朝堂上吵,要你們何用。”
“啟稟陛下,前線剛剛休戰,這國庫緊張,實在撥不出銀子。”戶部尚書吃了於大人一個啞巴虧,隻好屁顛屁顛說國庫空虛。
“好得很,朕看你們的腦袋一個個都不要了,國庫有錢沒錢,這次治水,所有官員按品級官員給朕掏銀子。”
說完,禦林軍紛紛帶刀走進來,整個朝堂鴉雀無聲。
“陛下聖明,臣等遵旨。”眾臣異口同聲的說道
“念給他們聽聽,曹德旺。”
“水彙量大,久堵不開,勢聚為患情,席卷百姓,當挖溝通渠,以山為勢,以水為脈,減洪為流,引入湖海,然全百姓和天下……(編不出來,本人文化水平有限)”
“停,你們覺得這份奏疏如何,朕認為是可行之策。”
工部尚書站了出來說道:“啟稟陛下,臣認為此人有大才,在治水方麵有獨特的見解, 臣認可,隻是陛下,這治水是長久之計,這些溝渠也好,水利也罷,都是銀子。”
“銀子的事,朕從私庫裏拿一萬兩白銀出來,朕會下旨要諸位公卿王侯一起,其餘的戶部擬案,按品級捐。”
“有事可奏,無事退朝。”
“陛下……”
“退朝!”
“恭送陛下,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