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優秀的孩子是好媽媽“染”出來的(2)(1 / 3)

與孩子一起做好該做的每一件事

看運動會比賽時,有些場景總是令我們感受頗為深刻:當記者采訪剛剛獲得冠軍的運動員時,他們最常講的一句話就是:“當時我什麼也沒想,就是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這是非常富有哲理的一句話。當我們專注於自己應該做的事,絲毫不受外界幹擾時,我們一定能把它做到最好。成功往往就源於對當下所做的事的專注和堅持。

好媽媽要經常教育孩子做好自己該做的事,不該做的事不予考慮,這樣不僅會少去許多煩惱,也會避免做許多無用功。

詩韻的媽媽是一所小學的老師。這天,全縣舉行小學生書法競賽,媽媽要帶隊去參賽。她把這個消息告訴了詩韻,詩韻非要與媽媽一道去看比賽不可。考慮到孩子周末也沒什麼事可做,媽媽就同意了。

詩韻剛上初中才一個多月,看上去和參加競賽的小學生沒有什麼兩樣。在競賽場地,有熟悉的同事搭訕說:“也帶你的女兒來參加競賽啊?”

媽媽隻是笑笑,並沒有過多解釋。這樣一來,詩韻就天真地說:“媽媽,當初報名時咋不把我也報上呢?”

媽媽告訴她:“這是小學生書法競賽,你可是中學生了。”

她不再言語,拉著媽媽的手在人群中找來找去,好像在找她認識的夥伴。

參加競賽的同學終於可以進考場了,大家按順序進入指定的教室。

看到沒有人把守,參加競賽的人可以隨便進入,詩韻又央求媽媽說:“媽媽,我也進去吧!”媽媽同事也在一旁說,反正別人又認不出來。媽媽笑一笑,正色道:“說不行就不行,你已經是初中生了,不再是小學生,不符合參賽條件。”

詩韻沒有再說什麼,隻是在各賽場的窗戶外看來看去,一會兒看別人的鋼筆字,一會兒看別人的毛筆字,還不斷地向媽媽投來嬌嗔的目光。

比賽結束後就是現場發獎。媽媽要帶詩韻離開,她就是不願意,發誓要把頒獎大會參加到底。頒獎大會非常熱鬧,參加比賽的三分之一的選手都得到了相應的表彰。看到毛筆字還沒有自己寫得好的同學都領到了獎品,詩韻再一次埋怨,說她要是參加了至少可以得到一本精致的筆記本。

媽媽感覺有什麼地方不對勁,開導她說:“不是我不讓你參加比賽,而是你現在已經不能參加比賽了。你想啊,媽媽現在要參加這個比賽,肯定能拿個頭獎,可我也不能參加比賽啊!你現在是初中生,就應該把你現在該做的事情做好,與你同齡的人進行比賽。現在該你做的你不想做,幾年過去後,你再想做好時,就不允許了。就像你現在想參加小學生書法競賽一樣,沒有機會了。所以,現在是要把你該做的事情做好,有機會就抓住,不要給自己留下遺憾。”

聽了媽媽的話,詩韻若有所思。過了一會兒,她說:“媽媽,我想抽時間練習書法,下次有機會好參加中學生書法競賽,爭取有一個好成績。”

媽媽欣慰地說:“這樣想就對了。”

其實大部分孩子都是這樣,該自己做的事情沒有做好,卻一直在關心自己不能做或不該做的事情。不隻孩子們犯這樣的毛病,就是成人也會被這些本不該在考慮範圍內的事情所牽絆,如為什麼我工作也很努力,升職的是他卻不是我?為什麼我辛辛苦苦地工作,可還是不能過上同學家那樣有車有房的生活?為什麼社會這麼不公平?……

這些煩惱之事其實不應該過多地去考慮,因為隻會徒增煩惱,沒有一點兒好處。與其坐在那“冥思苦想”,還不如做好該做的事,把自己範圍內的事做得漂亮。好媽媽在日常生活中要經常反思自己,看自己是不是有這方麵的想法,如果有,那就和孩子一起改掉,和孩子一起做該做的事。

好媽媽隨身錦囊

好媽媽如何引導孩子做好該做的每一件事呢?可以總結為3點:及時進行,別拖拖拉拉;按照計劃,別無的放矢;實事求是,別誇大其詞。媽媽隻要掌握好這關鍵的3點,就能夠和孩子一起做好該做的每一件事,不會在無用之事上浪費精力和時間。

和孩子一起到孤兒院獻愛心

帶孩子去孤兒院關注弱勢群體,既可教育孩子,培養孩子的愛心,又可讓孩子親身感受一下同齡人不一樣的生活,可謂一舉數得。孤兒院的孩子大部分失去了雙親,但在社會大家庭裏他們依然笑對生活,這對成長在溫室裏的孩子無疑是最好的教育和心智的啟迪。這些孩子的不幸遭遇更容易觸動孩子純真的心靈,使他們從中懂得珍惜現在所擁有的幸福。

但是,媽媽們也要注意,帶孩子去孤兒院的時候,要讓孩子多照顧孤兒院孩子的感受,讓他們感到溫暖和快樂,而盡量不要去揭對方的痛處。否則不僅起不到教育孩子的作用,而且也會對孤兒院的孩子造成傷害。

周末到了,如嘉早就計劃要和同學去街心公園打羽毛球,不料媽媽對她說:“如嘉,媽媽今天帶你去一個地方吧!”如嘉問:“什麼地方?

好玩嗎?”她以為媽媽要帶她去一個好玩的地方。

“媽媽今天要帶你去清涼二路的孤兒院看望那些可愛的小朋友們。”

媽媽一邊從沙發上裝起一大袋好吃的,一邊說。

“什麼?你說的不就是那些無家可歸的小孩嗎?”如嘉看著媽媽拿著那一堆好吃的,疑惑地問道:“你是想把這些東西送給那些孩子嗎?”

“對啊!快去準備準備。”媽媽邊忙邊說。

“準備什麼?我不願意去!”如嘉失望地一屁股坐在沙發上。

媽媽說:“乖孩子,你為什麼不願意去?他們很孤獨,需要有人去看望他們。你平時有好多玩具,為什麼不帶一點兒到那裏去給他們分享呢?”

如嘉很不情願地回到屋裏,東挑西選,總算選出一些她很不喜歡的舊玩具裝進包裏。媽媽看在眼裏,沒有說話。於是兩人就一起出發了。

到了孤兒院,媽媽把東西分給孩孤兒院的孩子們。那些小朋友看到有人來看望自己非常快樂。如嘉看到他們友善的笑容也開心起來。一會兒,媽媽就讓如嘉幫忙打掃院裏的衛生,與那些小朋友們一起做手工,一起放風箏。如嘉和小朋友們一起玩得很開心。

太陽下山了,媽媽把如嘉領回家。路上,如嘉說:“媽媽,這些孩子太可憐了,沒有爸爸媽媽也沒有家。和他們比我真是太幸福了,有一個溫暖的家。我下周還要來。我要來看星星,給她帶我最喜歡的玩具。”星星是她在福利院剛認識的一個小女孩,長得很可愛,但是眼睛看不見東西。媽媽微笑著點點頭。

案例中的孩子從開始不情願,到最後和孤兒院的孩子交朋友,前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可以說,媽媽對孩子的教育目的已經達到了。

媽媽帶孩子去孤兒院,最重要的是端正目的。隻有正確的目的才會讓孩子在整個過程中受益。如果隻是讓孩子在孤兒院那裏尋找優越感,那麼教育目的就絕不會實現。因此,首先,媽媽就要讓孩子懂得如何去關愛比自己不幸的同齡人,如何為對方做一些事而又不傷害對方。

孤兒院的兒童本身處在一種特殊的環境中,缺少父母的陪伴。獻愛心的媽媽帶著孩子融入孤兒院環境中時,會有意無意地給孤兒們造成一種刺激。

孤兒們比較敏感,有時候隨便一句話都有可能傷害到他們,從而對一些事物產生抵觸情緒。因此,媽媽要讓自己的孩子以鼓勵、關愛的方式與他們進行溝通交流,盡量多多陪伴他們。另外,也不要把孤兒當做特別的人群看待,因為那樣的話有可能讓孤兒院的孩子們更加難受。

媽媽要教自己的孩子更好地和孤兒互動。平靜的、友好的接觸,更能夠拉近雙方的距離。同時,好媽媽也要教育自己的孩子學會感恩,珍惜自己的生活。

好媽媽隨身錦囊

媽媽應該讓孩子明白,他要感謝孤兒院的孩子讓自己幫助他們。因為在幫助他們的過程中,自己也收獲了快樂,並且明白什麼叫付出,同時也從他們那裏學到了堅強。所以,媽媽要鼓勵孩子付出,在付出的同時更加感恩。

和孩子一起和老師做一次溝通

老師是人生道路上的啟蒙者。每個人從小到大都離不開老師的幫助和教誨。如果孩子能協調好和老師之間的關係,主動地和老師溝通,對於孩子的學習和成長都有著重要的意義。但是大部分孩子都不善於和老師溝通,這樣就會導致家長也不能得到第一手信息,對孩子在學校的情況了解得不夠透徹。

其實,家長與老師也是一種雙向溝通,溝通好能拉近彼此的距離,對解決孩子的問題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媽媽們要引導孩子和老師正確地溝通,不要因為覺得老師高高在上就放棄努力,也不要采用和老師不一致的教育態度,這樣容易讓孩子不明白誰是對的,誰是錯的。

毛毛是一個文靜的女孩,她所在的班有一個很淘氣的男生叫濤濤,經常欺負她。但是她不敢告訴老師。有一次,濤濤把教室裏的玻璃窗給打碎了,卻說成是毛毛打碎的。毛毛很生氣,但是她卻不敢吱聲。新來的班主任問毛毛:“毛毛,真的是你做的嗎?”毛毛不承認,細若蚊聲:

“不,不是我。”後排濤濤的死黨們都異口同聲地說:“她撒謊,就是她打碎的!”老師很生氣,嚴厲地說:“毛毛,平時看你很聽話的,怎麼這一次你做出這樣的事來?”毛毛哇一聲就哭了,怎麼也止不住。老師勸了很久也沒有用。

第二天,毛毛就不願意去學校上學了。媽媽問清原因,就說服毛毛一起去見老師。老師看見毛毛就問她為什麼今天不來上學,是不是覺得老師批評的不對。媽媽告訴老師,毛毛昨天沒有打碎玻璃。平時她經常被那幾個男生欺負,但是毛毛膽子小,不敢告訴老師。老師說:“原來如此,那為什麼不及時告訴老師?”毛毛一句話也不說。老師後來把幾個男生叫來,嚴厲地批評了他們。後來,老師經常鼓勵毛毛。漸漸地,毛毛開始信任老師,有問題也會向老師說明了。

每個人都有可能犯錯誤。老師也不例外。媽媽要教育孩子正確對待錯怪自己的老師,不要因此采用消極的態度和老師對抗,甚至產生厭學心理。媽媽要鼓勵孩子有問題向老師解釋清楚,消除誤解。並教育孩子要和老師建立良好的關係。

尊敬師長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媽媽要教育孩子尊敬、愛戴自己的老師。例如,見到老師要主動打招呼,有禮貌地問好;尊重老師的勞動;誠懇地聽取老師的教導;用好成績和進步來回報老師付出的辛勤勞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