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80後應該都被家裏的老人告誡過“不要自己到處亂跑,要是被壞人盯上了,在你的腦門一拍,你什麼就都不知道了”。這個聽起來荒誕不羈而且還帶點傳奇色彩的故事,就是“拍花子”。要知道在當時,此故事可以說是深入人心。
那“拍花子”到底是否存在呢?“拍花子”到底是什麼呢?“拍花子”為什麼流傳廣泛呢?
要想理清這些事情,我們首先要了解何為“拍花子”。
“拍花子”的前世今生
在1937年出版的《北平風俗類征》裏就記載了,那時候專門就有些人用一些小玩意兒誘拐小孩兒的事兒。這些被拐賣的幼兒的下場可想而知,男孩兒還好說女孩兒則會賣到煙花之地,一生都被毀了。
這些誘拐孩子的人,因為一般穿的破破爛爛如叫花子一樣,他們十有八九都能得手,所以稱作拍花子。
到了現代,我們聽到的拍花子則更具傳奇色彩。我們經常會聽說,“某某某在什麼地方遇到了一個人,這個人就用手拍了某某的肩膀一下,某某就把人帶到家裏,把家中所有的錢財雙手奉上了。”
再後來我們甚至會聽到一些“案件”,比如說2005年發生在河北的拍花子案件:一個國企出納聲稱自己遇到了拍花子,甚至被連拍了14、5回,導致297萬的公款不翼而飛。當時這個案件還上過《今日說法》。
今天我們就從這三個案件來分析一下“拍花子”的真實性。
拍花子之人販子
就從80後嘴裏那個版本的拍花子說起吧!80、90年代的父母為了告誡孩子不要亂跑總會說“別到處跑,小心被拍花子的人拍了”。
父母口中的拍花子總是頗具傳奇色彩的,這些拍花子的人往往就是朝孩子的腦門上一拍,就會讓孩子乖乖聽話跟著他們走。
這個說法是來自於晚清的時候,當八國聯軍入侵中國之後,帶來了西方傳教士。由於那時的傳教士質量良莠不齊,他們不隻是傳教,更多的時候還具備間諜的功能。
後來由於《北京條約》的簽訂,很多地方被劃歸教堂使用。那麼就有很多洋人都爭相到中國當傳教士撈好處,當然這些披著傳教士外皮的洋人,在中國並沒幹什麼好事。
對於當時的國人來說,這些洋人黃頭發,藍眼睛一看就像是書中走出的妖怪,更不要提這些人幹的壞事了。在《中華民族特征》中描述,這些洋人麵色慘白,吃生肉,不懂得禮數,不像是正常的人類。所以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民間一直流傳著洋人會妖術。他們一摸小孩子的頭,小孩子的腎髒和心髒第二天就會莫名其妙的丟失。
可見當時洋人對於中國人的影響。再後來大家就把洋人的這些妖術說法嫁接到了人販子的身上。
流傳至今這種說法就更加的貼合現實了,為了方便父母嚇唬孩子,一傳十十傳百也就流傳出了人販子的特異功能:他們一拍孩子,孩子就會眼花隨之跟著他們走了。
實際上這些傳言也並不完全是杜撰的,因為在80、90年代的人販子遠遠要比傳說當中的更可怕。
通過下麵一組數據,大家就能明白當時的人販子是有多麼猖狂的。
1984年-1987年短短3年當中,湖南某市就有899名婦女被拐。
1986-1987年一年當中,湖北就有550名婦女被拐。
1987-1989年兩年時間內,四川被拐婦女兒童高達19445名。
1991年11月到1992年1月,短短兩個月的時間雲南就有1945名婦女兒童被拐。
而這些人販子的手法更是令人發指:這些人販子有的時候會半夜翻窗入室把孩子抱走;在一些偏遠的地方,他們會直接通過暴力手段把孩子搶走;更有甚者利用假冒的公職人員身份,騙取信任拐賣婦女的。
這些拐賣團夥,並不隻是一兩個人,有的時候她們可以達到上百人,甚至有的是一個村都參與拐賣。
這些村莊80%的人都是靠著拐賣婦女兒童為生,甚至他們那個時候還有土槍,圍攻警察,也有民警因此犧牲。
所以在那時,拐賣婦女兒童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跟現在的社會是完全沒有辦法相提並論的。
正因為當時的人口販賣很是猖獗,家長們真的是對人販子深惡痛絕,漸漸地人販子就被妖魔化了。
這些妖魔化的人販子正好是嚇唬小孩兒的利器,於是一個建立在半真實基礎上的傳說應運而生,所以流傳度也越來越廣。
拍花子之詐騙
由於網絡的發展,大家的支付手段也趨於無紙化,於是除了一些不會使用支付寶微信的老人以外,大家都成了“身無分文”的人了。原先騙錢的手段也是一再升級,詐騙也發展到了網上。
可是在以前,詐騙就是一個純技術活,因為他們真的需要麵對麵地進行。麵對麵的詐騙,對騙子的心理素質要求很嚴苛,同時他們還要能很快的從受害人那裏騙取到大量的錢財。於是這些人“拍花子”的人要有一些特異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