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杏林醫院(3 / 3)

那麼民雄鬼屋的真實來曆,是怎樣的呢?

其實這棟建築原名叫劉家大宅,其產權歸民雄當地三大知名望族之一的劉氏家族所有。

大宅興建於1929年,為當時的地方官員劉容如所建,是當時非常流行的巴洛克式三層洋樓建築。

其占地達到1500多平方米,主體外牆為紅磚結構,正麵三樓陽台上方有一塊“兄弟和樂”的匾額,顯得富麗堂皇。

主建築坐落在一個四麵圍牆圍起來的大院子中,一旁還有獨立的茅房、廂房、馬廄和學堂等,生活設施一應俱全。

這樣的巨大建築,在當時是嘉義地區極其罕見的豪宅,也可以想象當年的劉家曾經有過多麼顯赫的曆史。

劉容如原本希望一家子孫能夠聚集在一起,可惜他的想法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

在劉容如71歲那年去世後,他的兒女,也相繼離開家各立門戶。

長子劉存養繼承了家業,但由於大宅建在鄉下,交通並不方便,很快他便帶著家人搬到嘉義市區居住。

大宅的樓板後來被拆下來捐給附近的東榮國小蓋教室,隻留下主體的紅磚結構。

由於年久失修,漸漸變得破敗不堪,牆裏牆外又被植物覆蓋,即使是在白天,看起來也陰森恐怖,晚上更沒人願意靠近,附近的居民也都躲得遠遠的。

久而久之這裏便開始有一些鬧鬼的傳說,路過此地的觀光客不了解古厝的曆史,便根據那些看似詭異的建築物,編出各種奇異的故事。

如婢女投井的傳說,隻是因為那口早已枯竭的井;

日本兵和國軍的傳聞,也是因為人們看到牆上布滿密集的彈孔。

隨著傳言愈演愈烈,古厝的名氣也漸漸大起來,從“劉家大宅”演變成“民雄鬼屋”。

台灣是個美麗的小島,每年都有大批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旅遊業十分發達,“民雄鬼屋”的名氣,自然也吸引了許多慕名而來的觀光客。

加上80、90年代很多電視台都做了很多有關“民雄鬼屋”的獵奇節目,也導致很多台灣人相信古厝鬧鬼的傳聞。

對此當地居民多數不僅不願意澄清,反而添油加醋大肆渲染,促使“民雄鬼屋”變得更加神秘,這也都是出於發展當地旅遊業的考慮。

也因為名氣響亮,嘉義民雄政府曾經數度想要動用地方財力征收這處古厝,並投入資金對其進行修繕,將其發展成地區特色景點,計劃建成一個咖啡廣場。

但由於劉家後人甚多,且分布於台灣各處,產權問題始終談不攏,最後隻能放棄。

四、

期望和落差,太大

近年來隨著小成本電影的興起,台灣恐怖片市場迎來春天。

“四大鬼屋”之一的台南杏林醫院,先在2020年被拍成電影《杏林醫院》,雖然被評價爛得徹底,豆瓣上隻有3.8分,但畢竟開了一個好頭。

對比口碑票房雙敗的《杏林醫院》,今年的《民雄鬼屋》在故事上還是下了功夫的。

不僅埋下許多情節上的伏筆,也有一些令人意外的反轉,比如聖心阿姨原來是鬼的設定,從鏡子進入異世界的情節也很有新意,還用了一個炫酷的長鏡頭。

雖然現實中的“民雄鬼屋”早已僅剩四麵高牆,電影中還是努力還原了古厝內的客廳、樓梯和房間布局,服化道也非常用心。

如今上映後評分未達預期,更多原因是電影取材的故事背景太過有名氣,致使觀眾的預期期望值太高所致。

如果我們不拿堪稱神作的《咒》來做對比,《民雄鬼屋》還是最近很值得一看的好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