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礦是不是後世的西洞銀金礦、(位於廣東廉江縣)金山金銀礦、(位於廣西博白縣)。張宣記得不太清楚,隻記得在這個地方肯定有二個銀礦。
每年幾萬斤白銀,就可以作許多事。至少早期的開支,糧食買入,吸收流民。等基礎方麵就可先彌補上。
等以後銀礦枯竭,那時早已經占領整個交州,自然有許多銀礦來源。
“長生、元福、元儉,我們起行吧,郡內諸事拜托諸君了。”張宣說完,開始起行。
“請主公放心,臣等自當效死力。”關毅帶頭回禮。
張宣帶領眾人,自合浦郡海港起行,一日之後,至鶴地銀湖下遊河道入口處。停泊。
“元福、元儉你倆人各帶50名騎兵,源河道兩邊500米內尋找大山,有消息立刻回報。”張宣下令著。
“諾,主公。”周倉、廖化領令後,帶騎兵下船離開。
“其餘人等,隨我坐船緩行,等候消息。”張宣說完,大船開始源河道向上遊緩行。
大船航行半天之後,遠處一名騎兵大叫。馬蹄踩起濕滑泥土,飛濺起來,向大船飛奔如來。“報,東麵發現一座大山。”
根據記載古代探礦有六法,最著名的是戰國時期的《管子·地數篇》。
書中說道:“山,上有赭者,其下有鐵;上有鈆(“鈆”是“鉛的異體字——引者注)者,其下有銀;一曰上有鈆者,其下有鉒銀;上有丹砂者,其下有鉒金;上有慈石者,其下有銅金。上有陵石者,下有■、錫、赤銅;上有赭者,下有鐵。此山之見榮者也。”所謂“山之見榮”,就是礦苗的露頭。此外,在唐代張守節的《史記正義》中,所引《管子》文字略有不同:“山上有赭,其下有鐵;山上有鉛,其下有銀;山上有銀,其下有丹;山上有磁石,其下有金也。”
意思為第一,山上有赭,其下有鐵;第二,山上有磁石,其下有銅金;第三,山上有鉛,其下有銀;第四,山上有丹砂,其下有黃金;第五,山上有陵石,其下有鉛、錫、赤銅;第六,山上有銀,其下有丹。
其中第三條,這裏的“鉛”主要指方鉛礦,“銀”指自然銀或輝銀礦。自然銀主要是次生的,賦存於鉛銀(或銀鉛)礦床上部的氧化帶中。《楚雄縣誌》說:“鉛乃銀之母,銀乃鉛之精也。”輝銀礦的成因有次生的,也有原生的。原生輝銀礦經常和方鉛礦共生。
但礦山之上多有厚土樹木,看不見山體色澤。所以張宣要令人伐木挖土,探測山體色澤確認礦脈。
一個小時後,張宣帶領500士兵行至山下。隻見山上周圍古木參天層層疊疊,樹木蔥鬱,林幽壑美極為幽靜。還好山體不太高。
“分出100人上山,在山頂處分開,挖掘岩石”
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起點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