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天京之亂 第一節迎敵.破營(1 / 1)

鹹豐自接到曾、胡奏折,不敢輕視,本就有收複蘇浙之意,本已對鍾懷遠有忌憚之意,自是越發重視起來,召集軍機大臣商議後,以勝保為帥,加兵部尚書銜,領50000大軍,兵分三路攻打江蘇,自北向南,意圖收複失地,趁勢擊破發逆偽京。鹹豐仍怕力有不及,同時又令僧格林沁領20000馬隊隨後跟進。勝保大軍一近江蘇,太平軍哨探就探得消息,鍾懷山得報後下令三軍戒備並飛報鍾懷遠。鍾懷遠此時正在天京,得報後立即趕回蘇州,路上就派出參護傳令,調撥各路人馬迎敵。

蘇北各縣太平軍駐軍本就不多,為止清軍進入江蘇境內遷怒百姓,鍾懷山留後十九軍鎮守徐州,親率後十七軍、後十八軍前出至沛縣一帶紮營迎敵,以禦敵於境外。勝保親率中路清軍,見太平軍兵力不如己方,下令在沛縣西北五十餘裏處結營,同時收攏其餘兩路兵丁,意圖以優勢兵力決戰,一舉擊潰鍾懷山軍後再順勢而下,以先定蘇北,再取揚州,鍾懷山見勝保勢大,也未輕舉妄動,兩軍暫時對峙於沛縣。此時,劉達率後十五軍馬隊已奉鍾懷遠之令北上增援鍾懷遠,一路急奔。

勝保三路大軍齊聚後,連營二十多座,延綿十餘裏,當即攻擊太平軍。鍾懷山指揮兵丁應敵,雙方激戰數日,死傷無數。太平軍士卒戰力雖強過清兵,奈何敵眾我寡,漸漸被圍於沛縣。鍾懷山見形勢如此,暗自著急,卻又不敢輕易調動徐州後十九軍以防清軍還有後著,徐州有失,隻得固守沛縣,並派出親兵往揚州求援。劉達率軍剛過徐州,正遇著鍾懷山派出求援的親兵,詢問沛縣戰況後思索一番,當即令其回報鍾懷山,約定翌日共同破敵。

第二天下午,鍾懷山按約定出沛縣南門主動攻打清軍,徉作突圍。勝保正中下懷,當即令各路清軍合圍,意圖一舉絞殺。雙方激戰正酣,劉達突率馬隊出現直取勝保中軍,勝保得報嚇得麵如土色,太平軍士氣大振,更是奮勇殺敵,清軍招架無力,紛紛敗退,勝保見事不妙率先逃跑,主帥一逃,清軍立時兵潰,各自逃命去了。劉達率馬隊緊追不放,清兵被殺得屍橫遍野,紛紛跪地投降。正在此時,僧格林沁的蒙古馬隊趕到,與劉達的後十五軍撕殺在一處,救下了勝保。後十五軍這大半年來被劉達終日操練,戰力強悍,早已非當初與僧格林沁交戰之吳下阿蒙,雖人馬僅為蒙古馬隊的六成,但奮不顧身之下也堪堪敵住,蒙古馬隊也捍不顧死,雙方一場血戰,直到掌燈時分才各自收兵。

此役過後,清軍收攏殘兵,勝保的50000大軍僅存10000餘人,僧格林沁的蒙古馬隊傷亡6000多人,太平軍劉達的後十五軍馬隊傷亡過半,鍾懷山的後十七軍、後十八軍也傷亡10000多人。清軍至此已無力再戰,隻得就地紮營,上報朝廷,鹹豐聞奏大怒,將勝保革職查辦並流放新疆,令僧格林沁領軍在魯南紮營伺機再取蘇北。

天京城內的東王府中,楊秀清正在與北王、翼王、燕王商議軍事。此時太平軍在西線節節勝利,西征軍前鋒正與湘勇戰於武昌城下,江西全境大部已為太平軍所取,僅贛南一帶仍有清軍據城苦守,皖中一地,自北王親往督陣後止住敗勢,正覓機反攻,東線一帶自烈王出征後江蘇、浙江盡收,雖有清妖來犯也不足為懼,可以說現在天朝形勢大好,唯天京城外的清軍江南大營盤踞孝陵衛,如鯁在喉,先前因急於北伐西征、出兵東南,一直兵力緊張,未予懲戒,現有如此之勢當要拔除這塊骨頭了。楊秀清令北王自皖南領兵,經六合,繞句容,自東攻擊,令翼王從江西出兵,經上元自西攻打,燕王在天京城內伺機出擊,三路合擊定要破除江南大營。

六月初,北王韋昌輝率兵10000已到句容,全軍疾行,先攻打天京城東的清軍青馬群營盤。與此同時,翼王石達開也率15000精兵趕到天京城外,立刻攻打清軍仙鶴門營盤。三日激戰,清軍這兩座營盤俱被攻破,清軍主帥向榮所在的紫金山大營受到直接威脅,向榮大駭,急從七甕橋營盤調兵救援。趁此良機,楊秀清命燕王秦日綱領軍8000出天京城南門、通濟門直攻七甕橋營盤,太平軍雖出其不意,場麵占優,但畢竟向榮還有40000兵丁,雙方陷入苦戰,戰至午後,北王韋昌輝部遠來疲乏,所對陣的又是江南大營中最凶悍的向榮親兵,漸有不敵。自戰鬥開始,在東王府中的楊秀清就派出300斥候不停傳回前線戰報,見此形勢,集聚東王府中1000參護再加上天京守軍3000人,由佐天候陳承瑢率領,出天京,從靈空寺後翻山而下,攻打清軍馬隊營盤,此時清軍馬隊大部已被向榮調出,營中僅剩1000餘人馬,不到半個時辰即被陳承瑢攻破,破營後陳承瑢下令縱火焚燒,火光衝天,隨後陳承瑢帶軍救援北王韋昌輝,清軍見有大營被焚,又見太平軍援軍加入,鬥誌大減,片刻即潰,石達開、韋昌輝、陳承瑢率軍進擊,清軍二十多座營盤皆被攻破,兵丁四散而逃,全部軍資器械均被太平軍繳獲,清敗軍潰走安徽。七月初,清欽差大臣江南大營統帥向榮自盡,消息傳入天京,軍民上下歡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