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時處於原始社會甚至還沒有出現真正意義上的“國”,一把手的交替製度叫做禪讓,開始執行這個製度的是堯,他禪給舜,舜又禪給禹,他們之前的顓頊和帝嚳是選舉產生的,因為那時禪讓這個詞還沒發明出來但意思差不多。禪讓即老領導到處尋訪找人接替他,問到誰誰就說出自己心目中的最佳人選,經過考察考驗,冠軍得主成為候選人,等老領導死了名正言順地接任。嗬嗬,一說起禪讓這碼事我就有點憋不住想笑,看看“禪”別人的這幾位吧。黃帝禪了他孫子顓頊,倒不是不想禪他兒子,這老家夥太能活可能是兒子都沒熬過他;顓頊禪了他侄子帝嚳;帝嚳禪了他兒子摯,摯還沒來得及禪就被弟弟堯推翻了。感情都是一家人在那兒禪來禪去的呀,也就堯沒禪兒子而是禪了舜,佩服佩服……等等,人肉重華一下先:重華的爹是瞽叟、瞽叟的爹是橋牛、橋牛的爹是句望、句望的爹是敬康、敬康的爹是窮蟬、窮蟬的爹是高陽(顓頊)、高陽的爹是昌意、昌意的爹是軒轅(黃帝)——無語了吧。其實這樣才是比較合理的,誰不想把手裏的好東西留給自己的後代呢,正常家庭都是這樣的,這是人的天性啊,而且在那個時代還有一種極大的可能,就是如果不把寶座留給兒子,兒子會被繼任者未雨綢繆地殺死,就像新獅王會逐個咬死老獅王留下的雄崽。
有相當多的證據證明“禪讓”其實隻是個謊話加笑話,如《竹書紀年》記“舜囚堯,複偃塞丹朱,不與父相見……”《韓非子·說疑》說“舜逼堯,禹逼舜,湯伐桀,武王伐紂,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舜把堯和丹朱爺倆囚禁起來先是攝政,逼堯把位置禪讓出來,等堯死後到底還是把丹朱殺了。鯀不是因為工作業績差被處決的,而是死於位高權重,兒子禹在外十幾年“三過家門而不入”不是忙事業,其實是在逃命怕舜斬草除根,舜死後禹混整了,對舜遺留下來的權利集團進行了血腥清洗,連他的兩個老婆都沒放過,娥皇和女英並不是殉情投江而是被禹派人扔下去的……今天的我們看來,這些記載比《史記》等正史的相關內容可信度要高,所以就有人扼腕歎息古人粉飾出禪讓這種民主製度傷害了他的感情,就有人痛心疾首地控訴被顛覆了真善美的價值觀……至於的嗎,讓我們冷靜想想,三皇五帝畢竟是咱們中國人的祖先啊這沒異議吧,甭管他們真人是什麼樣,在後世被傳說成了賢人聖人道德模範還感動了中國,那又怎麼樣,也無不可嘛,你說還有比老祖宗更值得我們去美化的對象嗎?
郭德綱一單口《大禹治水》其中說到舜和鯀(音滾)頭回見麵的談話:
舜:“愛卿,怎麼稱呼啊?”
鯀:“鯀!”
舜:“有事好商量,我隻是攝政,要對我有意見找堯說去,罵街不行。我再問一遍,你叫什麼名字?”
鯀:“鯀……”
舜:“孫子!你還沒完啦……”
這種拿人名字當包袱找樂的,實在是太低級趣味了——但是我喜歡,第一次聽笑得岔了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