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這個世界怎麼了?(1 / 1)

這個世界怎麼了?

老人沒人養?送養老院。

孩子沒人照顧?送福利院,托兒所。

青年人……

不結婚!

他們想要享受自由,寧願承受孤單也要拒絕結婚生子。

當今社會,麵臨一個奇怪的現在象。

人性去哪兒了?

道德去哪兒了?

善良去哪兒了?

自尊、自愛去哪兒了?

責任和擔當又去哪兒了?

很多老人被迫被送去養老院,難道他們全都是沒有子女的獨孤者?還是,隻是子女為了減少照顧老人的麻煩而故意為之?

有人說:“老人老了就應該送去養老院。”

說這話的你,有沒有想過,你生養的下一代又是為了什麼?當初,老一輩養你的時候,就是為了今天嗎?

有個別家庭的老人有存在倚老賣老的現象,使得家庭不和睦。

但,這也不應該成為你推卸責任的借口。

大環境中,社會的壓力和生活的外在條件因素刺激下,使我們人類在歲月中不斷地 迭代更新做出改變,貢獻。為了促使大家變得更好、更有效的精進發展,先輩們都會在我們這一代之前踏足先鋒,無私奉獻。

所以,當他們老去的時候,國家逐步給出了保障,醫保、養老院、社保等等,一係列的相對應養老政策出台。

而這些保障真正保障了多少人?

當他們因為失聰、失明、或者癱瘓,或者老年癡呆,這些普遍的老年病的時候,他們需要的到底是什麼?

我猜,應該不是圈養。

麵對髒、亂、麻煩,很多年輕人都是不願意接手的。因為他們已經習慣,更喜歡光鮮亮麗的生活方式。所以,隨之層出不窮的答案,讓這些老人不得不被送去養老院,等地方。

可,同樣有子女的你們,你們可曾想過?如果你們也老了,也遭到同樣的待遇,你們會怎麼麵對,又是該作何感想!

還是走同樣的路?

去養老院?

過著朝不保夕的等死生活?

這?真的就是他們當初或者現在你們含辛茹苦把子女們拉拔長大,想要的結果嗎?

想必很多人也會說:“不是。”

對!不是!

可既然不是,又為什麼要這麼做呢?是了,又一句不得已而為之。

但,真的有那麼多都是不得已嗎?

有許多人會跳出來講,我們還要養下一代,需要掙錢,根本沒時間照顧他們。送養老院是最好的選擇,他們可以得到更好的照顧。

真的嗎?真的是這樣的嗎?

你有能力付費把老人送去養老院,為什麼不能把人留在家裏,請保姆或護工照顧?

你有能力隔三差五,三兩朋友打牌聚會,為什麼不能抽那麼一點點時間陪陪老人?

你有錢給自己買豪車、名牌,給你的下一代一應俱全的全優生活,為什麼不能給老人留一點餘錢?

有人說:“上梁不正下梁歪。”

難道這些老人全都是歪的嗎?還是,根本就是你自己沒站穩腳跟。

老人老到不能自主,本質上剩下的餘光就已不多。他們也隻不過是想在最後的時光呆在屬於自己的家。

那個地方,他們不會希望有多豪華!他們要的,隻不過是他們曾熟悉,有過溫暖的地方。

他們隻是想在人生生命的最後時刻落葉歸根,在晚年的最後時光能得到一點點尊重和點點肆意的生活。

老人和年輕人本質上的區別:

他們易餓,卻又不能多食,養老院真的適合他們嗎?

他們養了下一代,真的想要,或者得到就是在異鄉或異域等死嗎?

這——

真的是個悲哀的故事!

所以,這個問題,很多忙碌的中年人沒發現,即使發現了也選擇了隱忍,甚至認命。

而現在的年輕人不同,局部受到高等教育的年輕人也在社會的競爭中發現了這種現象,他們不認命,卻接受了躺平。

他們不願意結婚,不願意辛苦一生,最終為他人做嫁衣。

不願意為買房耗盡一生。

不願意連老人都養不起被人指指點點。

不願意自己窮盡一生,最後卻一無所有。

他們清楚地知道,既然,左右都是一無所有,為什麼不先享受?

至少這樣快活過,肆意舒服過。

至少在能動,能自主的時候,在能感受到一切美好的時候——

他們不願意在將來,被困在未來的死循環結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