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強化投資者教育與陪伴 助推銀行理財市場高質量發展(1 / 2)

推薦序

強化投資者教育與陪伴 助推銀行理財市場高質量發展

隨著理財市場規模的逐步壯大和規範發展,理財投資者教育與陪伴服務已經成為理財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借這個機會,我願意與大家談一下自己對這個問題的粗淺認識和思考。

理財投資者是理財市場重要的參與者,理財行業要在客觀認識理財投資者風險偏好的基礎上,加強理財投資者適當性管理,以更好地滿足他們的財富管理需求。從數量上看,國內理財投資者數量已經接近1億,這是理財行業發展的基礎客戶。如何服務好這些客戶的資產保值、增值需求,是銀行理財行業堅持金融工作人民性、提高社會公眾財產性收入的必然要求。客觀地講,相對於基金、股票投資者,理財投資者的風險偏好和承受能力相對保守。實際上,銀行理財產品和其他資管產品一樣,其淨值一直在波動,隻不過銀行理財淨值化轉型後,按照《中國人民銀行 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 國家外彙管理局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銀發〔2018〕106號,以下簡稱《資管新規》)的要求,理財產品估值方法相應發生了變化,投資者能夠真正感受到理財產品淨值還會有向下波動的可能性。即便如此,銀行理財產品淨值波動幅

度還是遠低於市場上其他的資管產品。為什麼理財投資者會出現這麼大的心理波動?其中的原因有很多,與對傳統理財產品的認識有關,與理財產品本身的低波動、穩收益預期有關,也與理財公司的產品設計能力有關。關鍵在於,要對理財投資者群體按照風險偏好、資金流動性需求、真實的風險承受能力等因素進行市場細分,針對不同的投資者群體設計不同的理財產品,供其選擇。

要做好理財投資者的全過程陪伴工作,保證投資者的知情權,還要主動做好風險識別和防範工作。一是客觀、全麵、通俗易懂地推介理財產品。購買前,要做好理財投資者對理財產品的全麵認識工作,在銷售過程中不得誇大或者有意回避理財產品的風險,特別是過分強調理財產品的絕對收益。比如銷售人員是否真正告知投資者相關產品的投向、產品的淨值可能會出現向下波動?銷售人員出於業績因素,會不會說理財產品很穩定?二是在陪伴中動態滿足投資者財富管理需求。常態化做好風險揭示,特別是麵對市場波動、理財產品淨值出現下跌時,要主動做好相關理財產品的投資知識介紹,進行政策宣傳,向投資者講清楚什麼是淨值管理,淨值為什麼會波動,現在的理財產品與《資管新規》發布之前的理財產品在本質上的區別有哪些。要明明白白

地告訴投資者,市場是有波動的,理財產品本質上是投資產品,低風險也是風險,銀行理財產品沒有風險的想法是違背投資常識的。我們一直講產品的風險和收益是對稱的,投資者獲得的任何投資收益都基於所承擔的風險。但這是從平均角度來講的,並不意味著具體的某一隻產品是高風險就必然最終能夠獲得高收益。理財產品出現破淨現象,無論對產品管理人還是投資者來說,都是一場考驗,既考驗產品管理人的投研能力,又考驗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也是對投資者適當性管理效果的檢驗。

要把“賣者有責”和“買者自負”統籌起來考慮,不能片麵強調一個方麵。作為賣者,產品管理人和銷售機構該做的事情應該全部做到,如:產品管理人是否真正盡到對投資者的“信義義務”?是否忠誠、勤勉地看管好投資者委托的資產?是否按照合同約定進行資產運作和管理?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者,基本上是由原來銀行的儲戶轉變而來的,長期以來並未真正理解和認同“理財非存款、投資有風險”的理念。作為買者,投資者是否真正具有承擔風險的能力和意願?是否真正理解所投資理財產品的風險?是否真正對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有充分的判斷和認識?是否對自己的資金需求和流動性需求有相對客觀的規劃?這些問題也是“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