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我用了十年時間,寫成了《宋人生卒行年考》,2010年出版。如今又一個十年過去了,才寫就了這個新本子。正應了十年磨一劍的古話。我原來設想,退休了,時間充裕,該多出點精品了,因此攤子鋪得比較大,多個專題齊頭並進,全身心投入進去,忙得什麽也顧不上。我這個人,天分不高,很難做到多而精,矛盾之中,我寧願取精,隻有精才能多流傳一些時間,任何作品流傳時間的長短與所費心血的多少是成正比的。

季羨林先生説,他八十以後是黃金時代。我現在已年過八旬了,他的水準我不敢高攀,其老當益壯的精神,很值得學習。下一步,我得好好思考,科學安排,適當縮短戰線,推出一些自我感覺良好的作品來。

在此,我衷心感謝夫人張平生,我的賢內助,她年輕時跟名廚學過,做的一手好菜,講究色香味,兼顧營養,懂食補,飯菜一星期不重樣。我的朋友、學生,凡吃過她做的飯菜,無不絶口稱贊。她學醫出身,中西醫兼通,又能防病、治病。沒有她,不會有我的今天,我也不敢構思那麽大的藍圖。許多同仁誇她是賢內助,沒有錯。但她還有鮮爲人知的一麵,那就是才氣。她想象力異常豐富,當記者時,奉命爲照片配詩,頃刻而就,恰到好處,無雕琢之痕。作散文、調查報告,命題新穎,筆法獨特

,富有感染力。同行稱之爲才女。這樣的才氣放在一邊,卻一心作家務,實在太可惜了。我説起來,她笑一笑,也許將來有一天會動筆寫上幾十萬字。我知道,她一向隨興而爲,興盡即止,不到有新的衝動時不會動手,勉強不得。她一心作我的堅強後盾,我隻能駑馬十駕、奮力向前。這本書以全新麵貌出現,全是在她犧牲精神的鞭策下完成的。

最後,本書的順利出版,我特別感謝中華書局執行董事徐俊的鼎力支持,學術著作出版中心俞國林熱情幫助,感謝責任編輯白愛虎的辛勤勞動。此外,年輕的劉坤提供了一些有益的意見,在此一併表示感謝。

李裕民,2021年1月28日於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