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旗完畢,在劉思遠的示意下,郭華又上台了,他的任務是要在台上宣讀由劉思遠起草的軍銜製與軍中獎懲條例。作為一支軍隊而言,級別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不僅保持指揮係統通暢的保障體係,也是激勵將士們不斷拚命的主要動力源泉之一。所以建軍之前,劉思遠就準備為他的部隊設計一套完整的軍銜製度。然而如何設置卻是費了一番心思。
其實南宋軍隊也有自己的武將階官的設計,從正二品的太尉,一直到九品的承信郎,一共52階。不僅階數多,而且南宋的官銜製度非常複雜。主要是官銜種類繁多,各成係列,加在一起,往往長達幾十字,甚至上百字。比如我們所熟悉的嶽飛的兒子嶽雲就曾經擔任武德郎、閤門宣讚舍人、湖北京西宣撫使書寫機宜文字。其中,武德郎是階官,閤門宣讚舍人是職事官名,而書寫機宜文字是差遣。而對這樣典型由文官設計,多少有些炫耀自己才學的階官製度,武將們的接受程度是較低的。在軍隊中,普遍文化水平不高,要理解甚至運用這些官職設置是比較困難的。往往會出現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會升個什麼樣的官。不僅如此,更突出的是兩個人要比較誰的官職高,要拿張紙計算半天才能知曉,有時甚至算了一天都還不明白到底誰高。
南宋這個缺少明顯激勵的製度是不適合軍隊的,所以劉思遠不準備接納。而思前想後,對前世軍隊充滿感情的他還是決定大體采用後世的軍銜製度。即四級製,分為士官,尉官,校官以及將官。其中士官從低到高分為下士、中士、上士、四級軍士長、三級軍士長、二級軍士長、一級軍士長七級;尉官從低到高分為少尉、中尉、上尉三級;校官從低到高分為少校、中校、上校、大校四級;將官分為少將、中將、大將三級。從最低的下士到最高的上將一共十七級。在正常的軍銜之外,劉思遠設了元帥一名,統率全軍,目前元帥由劉思遠親任。
以前護院隊的人數少,劉思遠對其做的編製也隻到了連級。現在為了健全軍隊製度,也為了把軍銜與軍職相對應,劉思遠也將軍隊的編製進行了擴充與完整。目前龍武軍的設置是,每班十人,設班長、副班長各一名;五班為一排,設排長一名,副排長一名;五排為一連,設連長一名,副連長一名,指導員一名;五連為一營,設營長一名、副營長一名、指導員一名;五團為一師,設師長一名,副師長一名,指導員一名,師級開始設參謀部,設參謀長一名;三師為一軍,設軍長一名,副軍長一名,指導員一名,參謀長一名;三軍為一軍團,設軍團長一名,副軍團長一名,指導員一名,參謀長一名。
而軍銜與軍職的對應關係是:排職對應少尉、中尉;副連職對應中尉、少尉;正連職對應上尉、中尉;副營職對應上尉、少校;正營職對應少校、中校;副團職對應中校、少校;正團職對應中校、上校;副師職對應上校、大校;正師職對應大校、少將;副軍職對應少將、大校;正軍職對應少將、中將;副軍團職對應中將、少將;正軍團職對應上將、中將。
明確了軍職、軍銜的設置,那麼晉升的原則就十分重要了。軍中獎勵條例其中一個重要的部分就是軍功計算原則,賞罰分明又是一個激勵將士們不斷拚命的主要動力源泉。相對來說,南宋軍隊不僅官職設置複雜,升遷規則也十分複雜。在南宋,武將升官叫“轉”,有單轉、雙轉等,搞得人頭痛。而且,南宋比較軍紀腐敗,升遷也比較隨意,軍功賞賜泛濫。如著名叛將孔彥舟,在追隨宗澤南下過程中,短短數月,由承信郎(第52階,正九品)一下子提拔到至武翼大夫(第34階,正七品),一下子跳越十八級。又如南宋各大軍之中,居然由所謂的武功隊,“一隊之人,皆武功郎、大夫”。也就是說,整整一個隊軍兵,居然全部有武功郎或者武功大夫的官職。武功大夫是正七品官,武功郎是從七品官、第35階。這種複雜與隨意,損害的都是將士們的士氣,損害的是那些沒有背景,沒有關係,真正靠熱血、性命拚殺的軍中脊梁們。所以劉思遠當然不會犯這種錯誤,在他起草的軍功計算與升遷原則中,主要參照了後世軍隊的設計,突出嚴格、公平、簡明、易於實施等特點。試想一下,一支經過科學的高強度的訓練,掌握了遠超這個時代的高科技武器,具備強烈的民族自豪感、請戰意願強烈的軍隊,如果再有了公平、公正、公開的獎懲激勵係統,那麼可以預見這支軍隊的結果隻能是從一個勝利不斷地走向下一個勝利。
當然軍中獎勵條例不僅規範了軍人的升降,還明確了軍紀、軍法以及處罰原則。要打造一支鐵軍,嚴厲的軍紀、軍法是必須的。劉思遠帶過兵,深知道這其中的道理。在他起草這塊規定時,結合了後世軍隊的設計和目前的一起實際情況,最終形成了龍武軍的軍紀、軍法。
聽著那一條條殺頭的禁律,全體將士們臉上多了些凜然,以往劉思遠跟大家一起吃、一起訓練,以他過硬的軍事素質、淵博的軍事知識折服了大家。將士們對他更多的是尊敬、親近。如今聽到軍法嚴明,將士們心中又多了一樣東西,那就是敬畏。有了對軍法的敬畏,那這支部隊才能打硬仗。如今龍武軍是真的有了強軍的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