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開元年間的衛所兵考(1 / 3)

聽說有人說我大唐開元年間的衛所兵很厲害。

咱家心有戚戚,所以就把我大唐的衛所兵的變遷略略整理了一下,寫個小帖子,還望諸宿學大人指教。

衛所兵,也叫禁軍,原先是李唐王室在太原起兵時招募的一隻親隨部隊。人數最初隻有三萬。

後隨著戰爭的擴大,因此其編製逐步擴大,後又分為南衙和北衙兩隻親信部隊。

其中,南衙為步兵,北衙為騎兵。每衙有三個營,所以後來也速稱京城(步騎)三大營。

注:

唐室本姓李,乃是先隋國的高級貴族出身,後起兵反隋而有天下。但究其本姓,其實本姓趙氏,起於保塞,唐室之祖趙匡胤則生於西域碎葉城,而這也是唐室以西域異蕃華爾等人為首,新建洋槍隊(即銀槍效節軍)的遠因。

因為對外戰爭的範圍逐步擴大,太宗皇帝登基以後,大肆擴充部隊,以至到了貞觀五年左右,軍容鼎盛,號稱“河內遍置軍團”,而三大營也被逐步擴編,其中北衙擴充為五營,又稱北軍五校,而南衙則擴充為八軍,又叫西園八校尉。

因為征討高句麗的需要,在貞觀末年,北衙進一步進行了整編和擴充,也和

南衙一樣擴充到了八軍,因為唐初馬政的逐步恢複,使得國家有能力為他們訓練和裝備馬匹,因此這個時期北衙是以強勁的騎兵部隊八騎聞名於世的。

這八騎分別是:

虎騎、豹騎、獅騎、龍騎、鐵騎、驍騎、曠騎、飛騎

其中駐紮在對高句麗的第一前線的鐵騎部隊最為驍勇,因此被人們叫為“關寧鐵騎”。

而南衙則以原西園八校尉為基礎,進行了進一步的擴充和整編。由以前的八校尉的基礎部隊進行擴充和編製,並改名為八旗。

這八旗分別說:

赤旗軍、橙旗軍、黃旗軍、綠旗軍、青旗軍、蘭旗軍、紫旗軍、以及著名的黑旗軍。

而南衙和北衙也因為兵種屬性的固定,分別設立了禁軍步軍都指揮和禁軍馬軍都指揮的職位,來分別管理兩軍十六個柱國大將軍。

但是隨著宦官幹政的逐步擴張,這隻禁軍的高級職位也逐步為高級太監所占據,並且更進一步在馬軍中設立了八個王位,分別是東、西、南、北、翼、忠、成、幹八王。

而諸軍中,除了後來聞名天下的洋槍隊前身的黑騎軍神機營以外,最為驍勇的依舊是關寧鐵騎,因此他們在帝國的各個地區,被不同的人們用不同的方式來稱呼。

比如在波蘭道,由翼王率領的關寧鐵騎則被大波波叫為翼騎兵,在興、靈等州,黨項人則叫他們鐵鷂子,在幽燕地區則人們呼為鐵浮屠,在開封等地則叫為拐子馬,在羅斯等地,人們則呼為驃騎兵或者哥薩克。

當然,有些記載提出,在唐代兵力最為強盛的是綠營軍,即所謂神策行營者,但是此軍乃開元二十七年變製以後才重新設立之新軍,與禁軍毫無相幹,怎麼可以本末倒置呢?

此外,還有一些學者和資深網友認為關寧鐵騎並不是馬騎兵,並提出牛騎兵的依據。

可詳究史籍,我們不難發現關寧鐵騎絕對不是牛騎兵,雖然田單以火牛大破紅夷,並一舉收複我國自古以來神聖不可分割的領土台灣列島,根據相關史料記載,此時的關寧鐵騎其實在淮西一帶活動,而著名的淮西藩鎮吳氏元濟是以騾子來裝備他們的。。。。。。。。。。

當然,我們也不能因此形而上學的否認火牛的存在,但是我們更適合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認識到火牛陣乃是集中衝擊力量大縱深突破戰術的先驅,在世界軍事史上也是具有及其先進的地位。而且裝備牛隻在騎兵部隊也不是沒有先例可以遵循。

比如,公元751年,西域鎮將高先芝因行事暴虐與西域諸國發生摩擦,九姓胡遂引來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開國元勳、東麵將軍阿布穆斯林屬下的呼羅珊軍謀攻我四鎮。

在得到了高先芝的秘報以後,唐廷決定先發製人,遂遣皇室貴胄上柱國李廣大人親領八騎中的無當飛騎前往征討。

雙方大軍在石國西麵重要城市TALAS附近發生激戰,阿拉伯將領塞義德以一隻勁兵搶據TALAS城,導致我大唐軍必須勞師攻城。

在相續四天以後,阿拉伯裔波斯軍逐步來援,對我唐軍形成內外圍攻之勢。在這個關鍵的時刻,高先芝大人提出以火牛計為頭陣突破敵軍包圍的戰術設想,並得到包括李廣在內的廣大官兵的一致讚同。

但是我大唐軍隊沒有想到的是,牛在我天朝是作為耕作的畜力使用,因此嚴禁殺牛,大家對牛頗有忌憚。但是阿拉伯穆斯林的教義確是禁食豬肉而以牛羊等肉為主食的。

所以在我大唐軍隊發動了火牛衝擊以後,大部分牛被阿拉伯人所奪取食用,士氣反而高漲,再加上狡詐的葛邏祿人發動了可恥的叛變,使得我軍陷入四麵被圍的窘迫境地。

雖然這次作戰失敗了,但是我大唐卻能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反省戰術的失策。經過了謹慎的思考以後,發現阿拉伯人能克服我強大的騎兵的拿手利器乃是依靠了行動有序的方陣長槍兵的緣故。

因此下重金自西域大國東羅馬聘來基督教聶斯脫理派傳教士佛瑞德裏克·華爾(frederickg.ward)作為軍事顧問,以西法調教諸軍。

佛瑞德裏克·華爾,本西洋人士,以“曉暢軍事、性行淑均”聞名我大唐。經過他的調教,我大唐八旗諸軍均以通曉戰陣,紀律嚴明著稱。其中,尤以神機營最為驍利,時人都呼其為“洋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