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初戰(1 / 2)

黑色紀元124年,法爾索斯星,2月15日下午5點17分。

這顆名為法爾索斯的星球地表常年被厚厚的冰雪覆蓋著,極低的氣溫讓液態水難以留存,即使在赤道附近平均氣溫也隻有零下四十度左右。稠密的大氣使得天色更加朦朧,如同罩上了灰色的幕布一般,讓人難以辨認方向。

這顆星球作為星際拓荒時人類最早發現的幾顆行星之一,地殼幾乎全部由金屬和稀土元素以及可燃冰組成,除開地表的固態水和積雪,便是大片連結在一起的金屬礦脈或是可燃冰聚集地。

因此,各大勢力與組織在世紀之初便盯上了這顆星球。而現在為了保證自己能拿到更多的金屬和燃料以便於生產和科研,更是派遣了軍隊或是傭兵來此地駐紮。

為了更好的適應戰爭,一種被稱為機動裝甲的戰爭機器被研發並大量投入此地。這種機械由單人操控,根據不同的量級和體型劃分為兩種類型。傳統的機動裝甲由舊世代的坦克改進而來,而新興的機動戰甲則具備人的特征,同時也比機動裝甲更加高大,毀傷能力也更強。

於是,來自華夏共和聯邦駐法爾索斯第3方麵軍7連1班的機動裝甲操作員——寧致遠的故事在這顆星球上正式拉開序幕。

與此同時,寧致遠在座艙裏緊盯著麵前的全息顯示屏,雖然這隻是一次普通的巡邏任務,但最近奧斯塔法聯邦的頻繁襲擾讓他不得不集中精神,生怕漏掉什麼。

寧致遠駕駛的機體是華聯邦在黑色紀元98年列裝的93式A型,由四個主要模塊組成:底盤分別是由前部四個提供轉向的半實心防彈輪胎組成的轉向部,和後部左右各三個製動輪以及履帶組成的動力部,據說底層技術來自舊世代華聯某種挖掘機的可變底盤,以底盤與車體連接處為界,能夠通過液壓搖臂將輪胎與履帶從水平位置向下壓,從而抬高整機,必要時也能緊貼地麵降低高度。核心的外部由厚重可靠的反應裝甲和兩具六連裝幹擾彈布撒器以及中央監視器組成。核心後方有兩台矢量噴口用於高速機動或規避,監視器在核心頂部,看起來就像是一個貼滿了護甲板的圓圓的攝像頭,監視器後方就是座艙蓋。核心內部則由座艙、雷達、電控係統、發動機、引擎和連接著雙臂的自動供彈機組成。所謂的雙臂其實是兩個垂直作戰平台,能夠配合自動供彈機搭載各種武器進行作戰,常見的有30毫米突擊炮、87毫米狙擊炮和60毫米電磁炮。機體高3.2米,寬4.7米,長6米。整體塗裝是由天藍色和海藍色為主,灰色和黑色作點綴的幾何迷彩,左右各印著中隊和機體編號,機體核心的左上部還有一顆黃邊紅心五芒星。

寧致遠作為機動中隊裏並不突出的一位下級士官,選擇在左側搭載了一門電磁炮,這種電磁武器通過大功率的通電螺線管將一顆均質金屬球以極高的初速彈射出去,有良好的穿透能力,而右側的30毫米機炮有兩個並聯彈箱共700發備彈,射速高達10發每秒,通過快慢機可以調整射速,在近距離壓製力與威懾力十分強大。

很快,雷達麵板上出現了一大片虛影,無線電裏傳來中隊長焦急的聲音:

“方位角135,距離5千米,七……不,十一名敵機!所有單位準備迎敵!”

寧致遠的神經立馬緊繃起來,在今天這種暴風雪天氣,五公裏是中隊長指揮機的最大探測範圍,而火控係統的極限鎖定距離隻有大約三公裏,機動中隊隻有九台93-A和一台93-D指揮型,無論如何這都是一場硬仗。

“別忘記你們的訓練!都給我緊張起來!”中隊長在無線電裏吼道,雖然聲音經過拾音降噪耳機的處理不會提高多少,但也足以讓寧致遠重視起來。

寧致遠環顧座艙,左手的搖杆是駕駛杆,負責機體的前進後退與轉向,右手的搖杆則是操作杆,負責機體的武器與目標鎖定。水平移動操作杆視角就會左右平移,垂直拉杆視角則上下俯仰。左右腳的腳舵代表機體後方的矢量噴口,踩左舵則左側噴口開啟加力,對機體施加一個向右的側向移動力,踩右舵則反之,這樣就能快速水平位移規避來襲的敵彈。同時踩左右舵,機體就能向前迅速突進,一般在衝鋒或高速巡航時使用,機體搭載的發動機以重氫作為燃料,配合矢量噴口最高速度能達到400千米每小時。

寧致遠撥動操作杆,操作杆和駕駛杆帶有HOTAS係統,既手不離杆操作係統,他將鎖定模式切換為孔徑鎖定,這樣能在遠距離發揮出更好的精度優勢,HUD上出現了一個由虛線組成的圓環,這便是火控鎖定框,目標進入最大射程時便會自動鎖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