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建造窯廠(三)(1 / 2)

汝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在河南省臨汝縣,古稱汝州,故名。北宋時創設。胎土細潤,體有厚薄,釉色近於雨過天晴,釉水瑩潤,厚若堆脂。以淡青為主,也有豆青、蝦青、天青和茶葉色等,尤以燒造的粉青色釉瓷,全身釉水更為勻淨,燒造技術已完全掌握了鐵還原。裝飾技法,一般在釉下印花為多,刻花較少。圖案內容以花鳥為主,纏枝花是汝窯最富特色的一種花紋。布局謹嚴,構圖完美。宋元佑初年曾繼定窯之後為宮廷燒造瓷器,燒瓷時間短,但質量很精。在臨汝南鄉和東北鄉,發現另一種青瓷,專燒民用瓷器,燒製時間長,生產數量大,稱"臨汝窯"。1955年,汝瓷恢複生產,1962年產出了胎質細膩、釉厚如脂、其聲如磬、晶瑩潤澤的汝窯產品,並取得了曆史上有過的"梨皮""蟹爪"、"青麻花"等藝術效果。1973年新建汝瓷廠,又新增粉青、蝦青、茶青、天藍等釉色,生產了各種日用陶瓷器皿。

哥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以紋片著稱。《格古要論》對哥窯產品作了描述。其特征可歸納為:黑胎厚釉,紫口鐵足,釉麵開大小紋片。在浙江龍泉的溪口、瓦窯牆等地發現有符合上述特點的窯址。產品造型及釉色與南宋郊壇下官窯相近。《格古要論》認為是仿官窯的作品,並定名為烏泥窯。與官窯區別在於:不用支釘式托具支燒、釉麵略現浮光,另有一種珍貴的傳世哥窯瓷器,流傳在世界各地,也具有上述特征。這種瓷器厚胎;釉的乳濁性較好,色調淡雅,多為米色或粉青色;紋片用人工著色,有"金絲鐵線"之稱;用支釘式托具支燒。+O-/z4J1_$q

定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定窯在唐代已燒製白瓷,至宋代而著名。定窯瓷胎薄而堅致,白色微黃,釉呈米色,施釉極薄,可以見胎。產品以盤、碗為多,瓶、壺較少,瓷枕罕見。定窯以燒造白色素瓷為主。裝飾圖案常用印花、劃花和堆花手法,秀麗典雅。印花圖案,形態自然,雖巧妙誇張變形,但構圖嚴謹;刻劃花,較印花更活潑生動,別具一格。定窯裝飾技藝的精巧,達到了驚人的程度。定窯除燒白瓷外,兼燒黑、醬、紫和綠釉瓷器。北宋後期,曾一度燒製宮廷用瓷。除曲陽縣外,山西平定窯、盂縣窯、陽城窯、介休窯,四川彭縣窯也燒製白瓷,與曲陽定窯相近,均屬定窯係。定窯白瓷後中斷生產。1982年開始恢複,所製孩兒枕、獅子枕、梅瓶、五足熏爐、雲龍盤、雙鳳碗等,在瓷質、造型、裝飾上都具有宋代,同時還新創了瓷塑等產品。/a/g[0[4N/d1h.i-耀州窯宋代名窯之一。是宋代北方民間青瓷的主要產區之一。唐代已開始燒造青瓷,北宋末為盛期。器形以碗、盤、碟、罐、盒、瓶為主,胎質灰白而薄,釉色勻淨,有的青如橄欖,有的稍綠,也有的微微閃黃。花紋多為自由流暢的刻劃花和結構嚴謹豐滿的印花。內容有牡丹、ju花、蓮花、魚、鴨、龍和鳳等,其中以蓮花為最多,粗放健美,筆觸生動有力。同時或稍晚仿燒耀州窯青瓷的有河南臨汝窯、宜陽窯、寶豐窯、新安城關窯、禹縣鈞台窯、內鄉大窯店窯等,從而形成一個與越窯有別的北方青瓷窯係。金、元時期,耀州窯繼續燒造,但質量已不如宋代,胎釉較粗厚,花紋也較簡單。建國以後,在恢複宋耀州窯產品的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果。

龍泉窯宋代名窯之一。南宋有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龍泉設窯廠,生一所燒的窯名"琉田窯",又名"哥窯"生二所燒的窯稱"龍泉窯",又名"弟窯"。龍泉窯特點是胎薄如紙,釉色以翠青、梅子青和粉青為最佳,瑩潤清澈,色澤柔和,似玉一般。器形複雜,除一般日用器皿外,還燒製各種文具和仿古瓶、觚、鼎、爐等。裝飾有堆塑和貼花,別具一格。哥窯利用胎坯和釉料膨脹係數的不同,以釉質"開片"的疏密和粗細,形成"百圾碎"和"魚子紋"等花紋,生產不同的裝飾效果。龍泉窯始於五代,燒製青瓷。南宋時達盛期,除在今龍泉縣境內有眾多窯場外,並旁及鄰境的慶元、遂昌、雲和等縣,形成繼越窯之後的一個新的青瓷窯係。元代,瓷窯範圍擴大至麗水和永嘉等地,瓷器大量運銷海外。明代繼續燒造,清中期逐漸衰落。1959年後恢複生產,創造了青白結合、青瓷堆花、印花、點彩等新工藝,試製成功一批高檔餐具、文具、案具、陳設瓷、藝術瓷、特大花瓶等新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