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微微一笑道:“徐愛卿,你深知農事,現如今我大明水稻、小麥、栗米畝產幾何?”
徐光啟稍作思索回複道:“回稟陛下,北方小麥畝產一石餘,夏麥秋栗合約兩石,其中麥三分栗米二分,南方水稻之前臣曾算過,平均約二石三分,不過傳聞台灣、崖山等地稻穀可兩至三熟畝產則更高,具體臣暫不得而已。”
徐光啟十分好奇,皇帝各位會詢問自己農事,士農工商,說是農業排在第二位,可所有人都知道明朝皇帝與士大夫共天下,農民的地位也是十分低下。
“徐愛卿,番薯、玉麥二物,不知卿如何看待?”
崇禎此話一出,徐光啟深感意外。
這兩種作物雖然南方早有種植,可眼前這位少年天子是如何得知的?
“回陛下,紅薯早於萬曆年間,南方便有少數人種植,而玉麥則更早,隻是此二物民間卻是不喜,很多人是不敢種植,一是不敢拿僅有的田地去冒險,那可是一家人整年的口糧,二是官府少有推廣,曾在廣東、福建等地,用此二物繳納賦稅,官府則多收或者直接不收,這樣使得百姓更為恐慌。”
崇禎實在是沒有想到,這兩種作物這麼早就有人種植了。
“徐愛卿,不知朕想推廣此二物你有何法?”
“容臣想想。”徐光啟回道。
“不急,徐愛卿回去好好想想。”
“陛下。沒有其他事老臣先行告退了。”
“徐愛卿不急,朕還有些學術想與你探討一番。”
崇禎話讓徐光啟有些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可卻不敢不行。
“陛下,不知道有何學術賜教?”
“聽聞徐愛卿對幾何算術頗有研究,朕對這些也頗有些興趣,特來請教。”
徐光啟聽聞幾何算術,內心或多或少還是有些不屑,他徐光啟自認整個大明朝,這些知識高過自己的應該找不出幾人,不過皇帝陛下高興,他倒也欣然接受。
(不想水字,以下知識點簡單概括)
而隨著深入,徐光啟對崇禎越發的看不透了,這位小皇帝對幾何算術精通遠超自己的認知,很多新穎的知識點是自己聞所未聞,想破腦袋也想不出來的。
而探討到這會,天色已然不早了,徐光啟依舊意猶未盡。
就在徐光啟還在回味之時,崇禎卻冷不丁的開口道:“徐愛卿,朕知道你加入了西夷的天主教,這是你的信仰,朕本不想幹預,可朕想問你真正了解你的信仰嗎?”
徐光啟一愣,皇帝怎麼突然聊到這個問題上了,實屬反常,崇禎的話讓他啞口無言,不知如何回複。
“朕與你說這麼多隻是想讓你知道,我泱泱華夏的文化底蘊至深,西夷隻是略懂皮毛而已,別被洗了腦,背著祖宗幹著一些蠅營狗苟之事,之前的事朕既往不咎,若是讓朕再發現,哪怕是一丁點,朕可能會再來一次誅十族的事來。”
崇禎見狀隻是揮了揮手不再多說。
野史記載,明中期後,許多古籍、文獻、醫書、工藝書籍等等被西方傳教士帶回歐洲,一換皮就是他們的著作了。
熟悉世界史的他,對這些還是深信不疑,現在他腦中的種種都能付諸實踐,他有信心讓大明再次領先這個世界百年,讓明朝矗立世界之巔,而這也是他不想做一個憤青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