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漢王在殲滅那些曾經占領他們土地的國家後,依然雄心未減。想要讓草原人民徹底改變幾百年的悲慘命運,永絕再次被他國統治的後患。向全大陸所有國家發出挑戰。十一年來大陸無數帝國已被那吳國統領。如今整個大陸僅剩東邊沿海的燕、趙、楚三國,吳兵未有侵入。西部也僅剩希臘、羅馬兩國團結那些被吳軍擊敗的人馬,那些被漢軍擊敗的人中,多為原來各國的精銳力量。在他們的幫助下,兩國才有與漢國對抗的實力。雙方多次交戰都未能分出勝負。你全力奪我西城時,我就在東城兵力不足時,奪你東城。這樣你來我往,僵持起來,誰也不能滅掉對方。而燕國本和漢國多有交往,關係頗好。前不久,漢王派人來前來商討,要向燕國借兵十萬,說攻下希臘、羅馬兩國後就歸還。燕國得知消息後,君臣皆怒。心想我燕國本就隻有二十幾萬兵馬,在你漢國那百萬雄師之下本就也微不足道。今日再借你十萬兵馬,我國就會兵力空虛。來日你攻下希臘、羅馬兩國後。如果扣押我那人馬不想歸還,再出兵討伐我國。我國拿什麼來抗衡你那百萬雄師。你吳國打仗關我燕國何事,為何要我國出兵幫你爭奪天下。借兵完全沒有道理。就算借兵給你吳國,到時你真要歸還。恐怕十萬將士,經過你們那幾百萬人的大戰後所剩無幾了吧。你吳王本一心想一統天下,什麼時候你吳王一時心血來潮,隨便找個理由,出兵攻我燕國。我手無強兵,給你吳王講道理,你會聽嗎?不如今日拒絕這事,如吳王真在乎以前情誼,細細想來就會明白燕國現在的處境,不會追究。如果以前隻是虛情假意,穩住自己,不在他後院放火,就想方設法為難自己。與其等他以後滅掉西部兩國再集中兵力對付自己,那時可能自己就如同被一個全副武裝的大人對付一個手無寸鐵的小孩一樣。還不如今日就在他西部有強敵虎視眈眈時與他絕交,還有與他公平一戰的機會。就婉言拒絕吳國借兵一事,看他如何反應!那吳王正如燕國想的那樣,一心想要一統天下,滅燕隻是早晚的事。吳王心中早就想好計謀,借兵一事隻為刁難燕國。為以後攻打燕國尋找借口。借了,兵力得到補充,就可殲滅西部兩國,晚些再找借口滅燕。不借的話,反正那邊也一時攻不下。就先滅你東部三國,滅你三國後,就可調走用來防禦東部三國的全部兵力,集中所有兵力殲滅希臘、羅馬兩國。隨便那條都是一統天下的良策。聽得燕國答複後,就如早先計劃好的那樣。以燕國無情無義為理由與其絕交,下令出兵討伐。現已在燕國交界,集中漢軍兵馬十萬餘人,漢王又從西部抽調了四大精銳中的玄武軍趕來。準備先一舉攻下燕國。東部三國得知情況後,也猜想到吳王不隻是想要燕國。各方勢力群雄並起以各種方式援助燕國。
而楊謙就是援燕的一方勢力。楊謙通過關係弄到燕國一邊防軍百夫長做。現在正在去燕國與吳國邊關的路上。楊謙一想到現在各國形勢,就忍不住想到這幾年自己苦心經營的勢力。在吳王那讓人心驚膽戰的百萬雄師麵前簡直太微不足道。
“哎。”想到這裏深深的歎了口氣後,就加速狂奔。未走多遠後,身後傳來陣陣急切的馬蹄聲,轉身後看見約有一個四五十人的馬隊正向自己狂奔而來。而領頭的是個四十多歲的中年人,細看之後才發現是自己那個組織過無數次殤部暗殺行動的三叔楊昌。
(鄭重聲明,本故事純屬虛構,裏麵國名有點亂,但曆史上從未出現過。請不要與曆史聯係起來。)
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起點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