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公子真的要回來了(1 / 2)

花碧垂著眼,似是陷入了回憶,她緩緩開口,訴說著那一段塵封已久的回憶。

盛國建立之前,這片土地上屹立著三個王國—寧國,趙國,玉國。

寧國宰相周德良有一幼孫,名喚周許。

周許三歲能文,四歲成詩,五歲著書,六歲禦前彎弓射虎。

那年,宰相攜幼孫赴宴,皇帝心血來潮要考考這個頗有名氣的小神童。

他問:“周許小兒,朕問你,是瓊州離我們遠,還是天上烈日離我們遠?”

這般簡單的問題,周許不屑回答,若是旁人,他理都懶得理。

奈何這是掌握生殺大權的皇帝,也是周家該敬畏和維護天子,於是他規規矩矩起身行禮。

朗聲答道:“小兒隻見過瓊州而來的人,卻從未見過從天上日來的人,故,烈日遠。”

“哈哈哈哈,有理!”皇帝心情極佳,飲了一口美人遞來的酒,接著問道:

“那是瓊州離皇宮近,還是烈日離皇宮近?”

兩個問題異曲同工,皇帝故意為難於他,若是和先前回答一樣,那神童一名,便是徒有虛名。

豈料,周許換了個答案,“吾等身處皇宮,一抬頭便能窺日,卻見不著瓊州,自然是烈日離皇宮更近。”

皇帝聞言一愣,隨即拍手大呼:“神童周許也。”

自那日後,周許被允許可隨祖父一同上朝。

也是這一年,趙國野心勃勃,起兵來犯,邊疆戰亂四起,民不聊生。

周德良主張以戰求和,積極迎戰。

可打了不過半年,寧國便已國庫虧空,皇帝下令增收賦稅,民怨日益肆起,紛紛將矛頭指向了主戰的周家。

一時之間,周家被口伐筆誅,讀書人聯名上書,要求罷免宰相周德良。

皇帝人到中年,反倒是荒淫無道,貪圖享樂。

群民的激憤,讀書人的上書,加上朝堂百官要麼明哲保身,要麼膽小怕事,無人明諫。

一時,朝堂局勢瞬變,眾臣紛紛倒戈,奏請皇帝聽民意,莫要耗費國力,轉而割地求和。

唯有周德良始終強硬地表明反對之意,多日僵持,君臣隔閡漸生。

皇帝為躲避宰相,多日不上朝,不見任何朝臣。

朝中人心惶惶,紛紛避著周家人,生怕哪天皇帝發怒,將周家人滿門抄斬時連累了自己。

年邁的周德良拄著先帝禦賜的拐杖,進了皇宮,怒斥皇帝。

“於公,老臣在其位,謀其職,天子有錯,老臣不得不諫!於私,老臣受先帝所托,要助聖上守好這江山,如今江山有難,老臣就是身首異處,也要來勸諫聖上啊!”

皇帝雖荒淫,但極其孝順,一番話說的他惻隱之心漸起。

又見著先帝賜的拐杖,他終究下定決心,短暫脫離了溫香暖玉,上了幾日朝。

朝中周德良舌戰群儒,吵了幾日,終於吵出了個結果來。

暫不割地,派出使臣求和,以爭取些時日來備戰。

但誰去,成了難題。

周德良提出自己去,可他那顫顫巍巍的身子,怕是還沒走到邊疆,就一隻腳踏入了黃土再也起不來了。

見不得祖父焦心,未滿七歲的周許站了出來,眾臣震驚,紛紛反對。

“事關一國生死存亡,怎可指派一小兒?萬萬不可!”

周許小小的身子,往朝堂上一站,昂首挺胸,睥睨眾人道:“整個寧國,還有誰比我周家子更合適的嗎?若有,請即可站出!為國分憂!”

是的,沒有了。

因他們皆貪生怕死,因最後仍在堅守國土的,是他周家人。

趕赴邊界前,周許密見了皇帝,他獻出一策。

“臣子意欲暗中出使玉國,若玉國能出兵,那便打!不但要打,還要舉國之力,狠狠反撲,待和玉國瓜分完趙國土地,還怕國力不能充盈?”

皇帝醉的昏昏沉沉,隻道了句:“那你莫要讓朕失望才好。”

如此便揮了揮手,轉身又投入了溫柔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