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記好賬外,洛克菲勒還常為公司經營方麵出主意。有一次,公司買入一批大理石,打開包裝後發現,高價購進的大理石上有瑕疵,老板沮喪不已但又無計可施。這時,頭腦靈活的洛克菲勒建議把責任推到負責運貨的三家運輸公司頭上,向這三家公司分別提出賠償損失的要求,這個絕妙的主意使商行得到的賠款比原來高出兩信,洛克菲勒優秀的表現頗得老板賞識,在1855年年底,休伊特支付給洛克菲勒50美元作為頭三個月的工錢,緊接著不久,休伊特又宣布,這位助理記賬員的工資將升到每月25美元。洛克菲勒追憶道:“就在那兒,我開始了學做生意的生涯,每周工資是5美元。1857年,18歲的洛克非勒被提升為主任記賬員,年收入600美元。這時的洛克菲勒開始充滿自信地嚐試一些麵粉、火腿的生意,盡管規模不大,但每次都能給他帶來一些收益。1858年,年僅19歲的洛克菲勒在朋友莫利斯·克拉克的提議下。與之合夥創立了一家經營農產品的公司。洛克菲勒以10%的利息從父親那裏借來1000美元,加上自己儲蓄的800美元,他創辦了生平第一個合夥公司-克拉克-洛克菲勒公司。新公司的經營非常順利,第一年就做了4.5萬美元的生意,淨賺4000美元,第二年年底淨賺1.2萬美元。在經營過程中,克拉克對洛克非勒的經營能力十分讚賞,他在描述當年的情況時說:“他有條不紊到極點,留心細節,不差分,如果存一分錢該給我們,他必會爭取回來。如果少給客戶一分錢,他也要客戶拿走。”洛克菲勒做生意時總是信心十足,雄心勃勃,同時又言而有信,想方設法使自己取信於人。1859年8月28日,在賓夕法尼亞州發現石油,無數懷揣發財夢想的人一時間蜂擁而至。洛克菲勒雖然對石油抱有極大的熱情,但沒有失去理智而盲目跟風。他決定親自去賓夕法尼亞州原油產地做一番調查,以便獲得直接而可靠的信息。在原油產地,洛克非勒看到井架林立,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冷靜的洛克菲勒沒有被表麵的繁榮景象所蒙蔽,他看到了盲目開采背後的潛在危機。經過一段時間的實地考察,洛克菲勒回到了克利夫蘭。他在此基礎上作出的最後決定是不對原油生產進行投資,因為那裏的油井已有72座,日產量1135桶,而石油的需求量卻十分有限,在供過於求的情況下油市的行情必定下跌,這是盲日開采的必然結果,果然,不出所料。1861年,美國南北戰爭爆發,沒有參戰的洛克菲勒迅速辦了貸款,大量囤積戰時必需的物資,這帶來了較為可觀的利潤。戰爭帶來不止這些,因為當時鐵路興起、石油的需求大大增加。洛克菲勒覺得這是一個不錯的機會,於是在1863年,洛克菲勒決定在克利夫蘭投資新建煉油公司--安德魯斯·克拉克公司。謹慎的克拉克與膽大激進的洛克菲勒性格迥異,因此兩人經常在決策上出現嚴重分歧。洛克菲勒在後來的回憶錄裏說:“因為我擴大石油業務的事,他非常生氣,好像這冒犯了他似的。”最終導致不得不分道揚鑣的催化劑發生在1865年1月。一張借據,洛克菲勒得到的卻是克拉克的怒火,他說:“為了發展這個石油業務,我們一直在借錢,借的錢太多了。”洛克菲勒毫不退讓地反駁說:“隻要借錢能穩穩地擴大業務,我們就應該借。”克拉克企圖嚇住洛克菲勒,便威脅說要散夥。解決問題的辦法是將公司拍賣給出價最高的買主。拍賣底價是500美元,但很快漲到5萬美元,這已經超過了洛克菲勒所預想的煉油廠的價值。最後又升至7.2萬美元,洛克菲勒毫不遲疑地報出7.25萬美元,他明白這件事將決定自己的一生。拍賣會後,洛克菲勒用7.25億美元換回了煉油公司的另一半股份。於是公司名稱被改為洛克菲勒-安德魯斯公司,洛克菲勒在26歲時,擁有了克利夫蘭最大的煉油廠,每天能提煉500 桶原油,一躍躋身於世界大型煉油廠之列。1865年12月,洛克菲勒-安德魯斯公司建成了第二家煉油廠一標準煉油廠。四年後,兩家工廠以聯合股份的形式改名為標準石油公司,在俄亥俄州注冊,洛克菲勒任總裁。之後洛克菲勒一連收購了幾家煉油廠,並涉足管道運輸業,還建立了自己的鐵路網絡,開始逐步壟斷煉油行業。1865年洛克菲勒初進石油業時,克利夫蘭有55家煉油廠,到1870年標準石油公司成立時隻有26家生存下來,1872年底標準石油公司就控製了這26家中的21家。1878年8月,安德魯斯與洛克菲勒在股東分紅問題上出現分歧,洛克菲勒不能容忍那些隻喜歡多得紅利而不願把收益投人再生產的董事。安德魯斯威脅說要轉讓公司的股票,洛克菲勒按照他的要求以100萬美元買下了他手中的股票,從此便獨自執掌公司大權。隨著石油帝國的迅速發展,尾大不掉的危險性也隨之逐漸顯露,洛克菲勒對這一弊病有著清醒的認識。一次偶然的機會,洛克菲勒在一本公開發行的刊物上讀到一篇文章,裏麵寫道:“小商人時代結束,大企業時代來臨。”這與洛克菲勒的想法不謀而合,於是洛克菲勤用高達500美元的月薪聘請文章的作者多德為法律顧問。多德是個年輕的律師。在進入洛克菲勒的公司後,他負責為洛克菲勒的公司尋找法律上的漏洞。一天,他在仔細研讀英國法律中的信托製度時,突然靈光一現,提出了“托拉斯”這個壟斷組織的概念。所謂“托拉斯”,就是生產同類產品的多家企業,不再各自為政,而以高度聯合的形式組成一個綜合性企業集團。這種形式比起最初的“卡特爾”、即那種各自獨立的企業為了掌握市場而在生產和銷售方麵結成聯合戰線的方式、其壟斷性要強得多。在多德的“托拉斯”理論的指導下,洛克菲勒在1882年1月20日召開“標準石油公司”的股東大會,成立由九人組成的“受托委員會”、掌管所有標準石油公司的股票和時屬公司的股票。洛克菲勒理所當然地成為該委員會的委員長。隨後,受托委員會發行了70萬張信托證書。僅洛克菲勒等四人就擁有46萬多張,占總數的三分之二。就這樣,洛克菲勒如願以償地創建了一個史無前例的聯合事業-托拉斯。在這個托拉斯結構下,洛克菲勒合並了40多家廠商,壟斷了全國80%的煉油工業和90%的輸油管道生意。托拉斯迅速在全美各地、各行業蔓延開來。在很短時間內。這種壟斷組織形式就占了美國經濟的90%。很顯然,洛克菲勒成功地造就了美國曆史上一個獨特的時代-壟斷時代。
第3章 約翰 D.洛克菲勒的創業經曆(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