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靜的坐了一會,小雨略有惆悵的站了起來,意念好像還停留在那紫光蔓延的光境內;終是時不我待,隨著天光大亮,小雨立馬回過神來,進入廚房,開始操持早餐;
說起小雨,也不過是無比普通的一個山村少年,今年已經六歲了,在他這個年紀的山裏娃,早已會幫著家裏幹很多活了,喂牛、做飯更是輕車熟路;小雨的妹妹還不到一歲,不過已經開始牙牙學語,在看到小雨時候,總是張著胳膊,咿咿呀呀地叫著,讓人疼愛;小雨的父母也還不到三十歲,整天忙著地裏的那些農活,以顧全家裏的生計;這樣的家庭,基本上就是這個山村普遍的景象,日出日落,一年年一輩輩的,就這麼生活著;既質樸又勤勞,卻也窮的可憐,勉強度日;
都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從小在山裏長大的小雨在四歲的時候,已經學著幫襯父母了;最早是從放羊開始的,家裏那時候沒有牛,隻有一頭帶著崽的山羊,小雨每天吃過早飯就會牽著山羊到附近的山溝裏吃草,直到中午才返回家中,而每每此時,小雨背著的小筐裏,也都會滿滿的摞放著青草;
就這麼一天天的,隨著年齡增長,小雨幹的活也越來越多了,家裏山羊下的三個崽,也慢慢長大了;還記得那是一天的早晨,父母經過商量,決定把羊都賣了,再加上平常的積蓄,想著買一頭牛犢回來,一方麵是可以幫著幹很多農活,另一方麵也可以等牛犢喂大後賣掉,也算賺了一筆,積攢些錢來,這樣就可以讓小雨去山下的鎮上讀書了;父母勞累到現在,也窮到現在,就盼著孩子能通過讀書,躍出龍門,不再幹這麵朝黃土背朝天的苦力活;
說幹就幹,吃過早飯,父親就趕著羊群下山去了;山下是一個鎮子,名叫皇寺鎮,十裏八村的人們,都會在每逢日曆的四、七、十日(每個月的初四、初七、初十,以及十四、十七、二十還有二十四、二十七、三十日)集會,集中進行商品的買賣,稱之為“趕集”;而今天,正好是農曆的五月初七日,天氣晴朗,萬裏無雲,看天氣就知道肯定會成為一個好的“集市”
時間就這樣,慢慢的過去了,太陽也已西斜,掛在天邊,散發著紅彤彤的光芒;站在村口張望著上山路徑的小雨,仍然沒有看到父親的影子,心中不免著急起來;按照以往的慣例,雖然路途較遠,但怎麼樣,一天的時間用來趕集也是足夠了的;“小雨,看到你爹了嗎”,一道聲音響在小雨耳邊,回頭望去,隻見母親正挺著大肚子走來;此時妹妹還未出生,母親行動不便,這也是為什麼父親一人去趕集的原因;“沒,還沒看到”,小雨回答道,隨後又出聲安慰“應該快了吧,畢竟路很遠,而且還要趕著牛犢,路上肯定會多耽誤功夫”;母親沒有多說話,隻是走到小雨跟前,愛憐的撫摸著小雨的頭顱,兩人就這麼並肩站著,殷殷的一起向著山下望去;
漸漸的,夕陽沉了下去,天空暗淡了下來,可父親依然不見蹤影;這下小雨著急了,趕忙對母親說:“娘,我去下麵看看,去接爹去”;母親搖了搖頭,說:“你這麼小,怎麼能一個人下山,娘怎麼放心呢”,頓了頓,又說:“你去爺爺家吧,跟爺爺說一聲,讓爺爺陪著你一起,迎迎你爹”;
小雨的爺爺,今年有六十多了,住在小雨家的西邊,按位置來說,就是在山村的上麵;農村的習俗,孩子結婚成家,有自己的家庭後,都會分家出來,自己獨立經營自己的小家庭;而老一輩人則會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繼續在地裏拚命的刨著,以期養活自己,不給孩子添負擔;這在農村,是正常情況;
平常的時候,爺爺也會下來,幫著小雨的父母做些農活,但大部分時間,都是各自的忙著;聽聞母親的話語,小雨連忙往爺爺家跑去,等到了爺爺的院子,看到爺爺奶奶正在院子裏吃著晚餐,看樣子,也是剛忙完,才閑下來吃飯;
小雨顧不上奶奶招呼吃飯的聲音,而是直接來到爺爺身旁,拉起爺爺的衣袖,就往外拽,邊拽邊說:“爺爺,俺爹去趕集,到現在也沒回來,你快跟我一起接接俺爹去吧”;聽聞小雨的話,爺爺放下碗筷,跟奶奶打了聲招呼,就隨著小雨快步出了院落,往山下走去;
很快就來到小雨媽媽身邊,爺爺聽媽媽又說了一遍,便安慰道:“你不要著急,這太平盛世的,不會有什麼危險,說不準被什麼事給耽誤了,你先回家歇著,別驚著肚裏的孩子,我和小雨下山迎迎去”;
此時,天雖然很黑了,但星光很亮,隱隱約約的還能看到腳下的小路;為了安全起見,小雨爺爺又返回了小雨家,從院子裏拿出兩根棍子來,遞給小雨一根,自己拿著一根,一方麵可以起到探路的作用,另一方麵萬一真遇到野獸什麼的,也可以用來防身;
一大一小兩道人影,就這麼向山下走去;而小雨的母親,站在原地,不舍的的盯著前方,遲遲不肯回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