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花樓 李相顯十八(1 / 3)

“你很閑嗎?趕緊回你的金鴛盟!”

李相夷被笛飛聲這一刺,一下子炸毛,好好一個人有時候看起來真不是人!!!

“我還沒贏你,不回去。再說了,你四顧門那些貨色如何比得上我金鴛盟之人對本座的忠心。”

笛飛聲氣定神閑。

被李相夷懟多了,他也進步了。

“四顧門的人好得很!你自己操心你自己吧!”

吵歸吵,但是認識這樣久,李相夷還是認可笛飛聲這個朋友,他非大奸大惡之人,隻是喜歡與人打架。

一路打上去,得罪了不少幫派,導致金鴛盟被人人喊打,居然成了魔教。

笛飛聲也隻是看不慣那些家夥一聽李相夷惹上麻煩,就忙不迭要撇清關係。

他可是看見了,那個肖紫衿恨不得下一刻李相夷就永遠別回來了。

“李相夷最好死了。”

進鴛盟中,女子語氣溫柔,說出的話確實要人性命。

她讓雲彼丘給李相夷下毒,那個廢物,現在都還沒得手。

真是浪費她的時間。

一計不行便隻能另想一計了。尊上總是跟著那個李相夷跑,就是為了成為天下第一。她想辦法殺了李相夷……尊上一定會很高興的。

------

邊關告急,安穩了十來年的邊境再起戰事。

北邊胡人南下。

本朝開國之後,除了開國皇帝一直對外開拓之外,從第二任皇帝繼位開始,一直對內收縮,對外作戰不利。

第三位皇帝更加荒唐。

一場和談,改贈為納。

骨頭軟成這樣的皇帝委實少見。開國至今接近一百二十多年,對外頻頻失利,皇帝總是搞微操,還喜歡和談。

沒事就是裝悲天憫地,好不容易一次支楞起來了,皇帝被文官獻上一幅流民圖,他覺得自己該悔悟了。

改革到一半,皇帝撒手了。他不僅撒手,連給他打工的臣子都罷官了。

文官都很知道怎麼拿捏本朝皇帝。

先帝算是難得的聰明人,可惜擺爛,手上權力挺大的,就是不用在正經事上。

大熙的百姓該每天三炷香多謝他沒想著成仙求道,或尋奇石刻碑,或花費人力物力建築佛寺道館。

不問蒼生問鬼神。

不然,雪上加霜,各地起義之事會更多。

朝堂上,主戰主和還是吵吵鬧鬧。

有大臣對於邊境戰事依舊抱著割舍些好處換邊境平穩的想法。

上首,小皇帝半天沉默不語,位於文官第一位的李相顯也一直不動聲色。

但是武將們卻是心裏十分有底氣。

雖然主和的文官占多數,但是他們知道李先生是主戰派。

不然,那麼多武將,怎麼會與李相顯一直保持著友好關係?

邊境一直隻被動防守,從未主動進攻,武將都成忍者了。

朝堂上吵翻了。

承平日久,官員盡皆忘戰。

也不願戰。

京城中最近半個月都在討論這件事。

回去的途中,馬車上,李相顯正好聽見路過的薈居樓內,有聲音:“效仿古之周文王,秉持‘不避疆界之強,不淩弱小之國’之大道,推行仁德之民族政策。於鄰邦西夏,宜以和為貴,睦鄰友好,共築邊疆之安寧,共享太平之盛世。如此,則天下歸心,國家昌盛,百姓安居樂業,實乃社稷之福,萬民之幸也。”

“禦之以恩信,待之以禮節”

“夷狄之患,自古有之,為中國之邊陲帶來無盡紛擾。彼之入侵,猶如春草之生,歲歲不絕,誠為難解之題。然則,若一味與之敵對,窮兵黷武,非但民不聊生,國亦將受其累。故智者雲,夷狄雖患,亦須以和為貴,以智取勝,不可輕啟戰端,致生靈塗炭。此誠為治國安邦之上策也。”

不知所謂。

“將說這些話的人記下。”

他倒要看看,有幾個軟骨頭?天下雖安,忘戰必危。

過去十年的平和也不過是連年的戰事讓胡人也無力繼續征戰罷了。

最後一場大戰,大熙固守著國庫,寧願給老皇帝過壽燃盡民脂民膏,也不願意在武械上多花些軍費。

投入了三十萬的大軍(實際上十萬,剩下二十萬為民夫),全數埋葬在了邊境,打殘了胡人,這才換來了十年的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