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蕭蕭(1 / 2)

由重慶過成都去,境內最後一個小縣城,名叫潼南。今人都知先秦巴蜀,四川為巴,重慶為蜀。其實當時巴蜀以嘉陵江為界,蜀為內,巴為外。涪江是嘉陵江的分支,潼南境內便由涪江來分巴蜀。

涪江流下去,順著佛寺再往下,進銅梁被納入瓊江。又分出一支流小安溪,再入培江,於合川走完670公裏回母親嘉陵江懷抱。潼南縣城的培江,正處於身強力壯的階段,沒什麼小支流。除開旱季,平時都是大喇喇的流著,撞得橋墩震天響。

潼南有全國第一大金佛,相傳為佛、道二家共同鑿造,摩岩飾金,頗為壯觀。有大佛便造了大佛寺,不收門票,是當地人閑暇散步的好去處。聽說也有外國人來湊熱鬧,當地人隻是偷偷的笑:“不知道有什麼好看的。”

大佛本是用山石鑿刻而成,佛寺建在山上。佛寺三個門,背對佛的方向有個小門。從小門出去往右走不遠,有一座橋,就搭在培江上邊。橋邊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通常隻有一個婦人,一個女孩。這裏原本是個瓦房,後來改成了平房,紅磚頭裸露在外邊,人都叫它紅房子。佛寺建於山腰,站在寺裏就能看見紅房子的屋頂。通常曬著衣服或棉絮,偶爾也曬包穀籽這類的糧食。

涪江水很渾,總是黃黃的一片,讓人以為它和黃河有什麼關係。江上架的那個橋,已經活了幾十年,也沒有什麼名字,隨口叫做“大佛寺的橋”。這座敞肩石拱橋,五個拱,大拱最下,兩頭各兩個小拱居於大拱肩上。小學課本裏有一篇《趙州橋》,女孩便常搬了凳子坐在平房頂上望著它出神,這橋就是趙州橋?

婦女永遠在做衣服,有時也做一些農活。逢初一、十五、觀音娘娘過生日總有許多人來佛寺上香,順便把要縫補的衣服帶到紅房子。拜完佛之後總是去紅房子裏坐上一坐,對自己家裏鄰裏的事說上幾句。女孩給來人倒上一杯茶,家長裏短沒有故事,坐下聽一小會朝來人笑笑也就走了。婦女一邊縫製衣服一邊搭腔安慰寬解。來人哭過一陣或吼過一陣,笑吟吟的回去了。剛買的桃子瓜子糖,給小孩子吃個新鮮,總是要留下幾個。

裁縫不肯要,有人就抓起一把,往熨衣服的台上一放,就走了。裁縫情不過,為了心安起見,便把工錢減掉一些。也不是關係好才減,是每件都減。這樣,卻成為整個壩上最便宜的裁縫店了,加上本來手藝好,許多城裏人也慕名而來,整日整日的不得休息了。

這被人稱道的裁縫,便是住在橋邊的婦人。現今四十歲,從二十歲嫁到這裏來便一直守在這涪江邊,二十年來不知聽過多少走過橋來拜佛的人講的虛虛實實的故事。年紀雖算不得老了,心裏卻有些滄桑。她有時候想休息,並且也應當休息了。但堆積的活兒不讓她休息,別人要講的事兒也不讓她休息。她以為自己是個裝豆子的筒子,別人把故事變成豆子一粒粒倒進她身子裏,沒問過她想不想接受。她裝了許許多多的豆子,卻沒有一顆是自己的。她的夥伴是一把尺子,那是她爸爸送給她的。她身邊的親人便隻有那個女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