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輔臣背著洪承疇到了江寧,剛一到地方,就聽聞四麵刀風之聲,有三十六路義師,絡繹不絕前來討伐老洪。
這三十六路人馬,又分為前十二路、中十二路、後十二路,以及官十二路,匪十路及民十二路。這其中尚有前明大學士黃道周統領的北伐軍五路……總之是狼煙四起,烽火連天,讓老洪這廝過足了癮。
但這三十六路人馬,卻是地地道道的義軍。
曆史上,義軍數量眾多,不管誰起兵,都會聲稱自己是義軍,打贏了的,那就更是義軍。敢說他不是義軍?宰你全家——然而事實上,真正的義軍是絕無可能有贏的機會,基本上是一露頭,就被不義之軍給消滅了。
為什麼呢?
因為義軍義軍,你必須要講究個道義。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是一定不能忘的,要不拿群眾一針一線,不動群眾一草一木,還不許欺負婦女……可是義軍渴了餓了,那誰來管呢?
沒人管你,不管是義軍還是不義之軍,這事都沒人管。
但不義之軍,可以去搶去殺,還可以名正言順地強迫老百姓納捐賦稅,可是義軍就不能這麼幹。義軍要是渴了,自己去找水喝;餓了,自己去想辦法賺錢買吃的……這麼一說就明白了,所謂義軍,多不過是一時義憤之舉,行動的時候內無糧草,外無援兵,想和清兵這種有組織的暴力集團對抗,基本是雞蛋碰石頭,有輸無贏。
也就是說,所謂的三十六路義師,不過是三十六撥示威遊行的群眾,是抗不過暴力集團攻殺的。
正因為多爾袞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他替小順治擬定的聖旨是,讓洪承疇招撫江南,而不是攻克江南。
江南不需要攻克,因為江南並沒有一個係統性的抗清布局,都是民間與官方自發性的抵抗運動。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大詩人吳梅村於順治五年作《鬆山哀》,縱情謳歌那無法抗拒的曆史大趨勢:
拔劍倚柱悲無端,為君慷慨歌鬆山!盧龍蜿蜒東走欲入海,屹然搘柱當雄關。連城列障去不息,茲山突兀煙峰攢。中有壘石之軍盤,白骨撐拒淩巑岏。十三萬兵同日死,渾河流血增奔湍。豈無遭際異,變化須臾間,出身憂勞致將相,征蠻建節重登壇。還憶往時舊部曲,喟然歎息摧心肝。
嗚呼!玄菟城頭夜吹角,殺氣軍聲振寥廊。一旦功成盡入關,錦裘跨馬征夫樂。天山回首長蓬蒿,煙火蕭條少耕作。廢壘斜陽不見人,獨留萬鬼填寂寞。若使山川如此閑,不知何事爭強弱!聞道朝廷念舊京,詔書招募起春耕。兩河少壯丁男盡,三輔流移故土輕。牛背農夫分部送,雞鳴關吏點行頻。早知今日勞生聚,可惜中原耕戰人!
可憐中原耕戰人——盡管抵抗不成係統,可是明室那邊,單隻是湖南何騰蛟那就有超過五十萬的人馬;更有著一隻虎李過、前大順皇後高桂英、昔日李自成手下悍將郝搖旗等名將。再加上廣東、廣西、雲南、浙江等地的官民義軍,怎麼說也不會少於百萬人吧!
最要命的是,偏偏在這個節骨眼上,多爾袞那廝又添亂,下達了剃發令: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這就叫上國衣冠,淪為夷狄,結果激得江浙一帶大嘩,義幟林立,烽煙四起。如此一個聲勢浩大的敵對陣勢,洪承疇拿得下來嗎?
沒關係。洪承疇說:有抗命者,斷其首。
他現在有資格說這句話,因為他的手中有著二十萬的人馬。
這二十萬人,其領導人有李本琛,有李成棟,有金聲桓,有王懷仁……所有這些人,他們在曆史上都有一個響亮的名字——農民起義軍,代表著最先進的生產力。
但實際上,他們是清軍漢八旗的綠營人馬。
從一開始就是——最初的流寇,隻是他們暫時的身份,或遲或早,他們終歸要為異族效命。
斬首行動正式開始。
洪承疇祭出了隻有修煉到王佐之才才會運用的絕殺利器。
李成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