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從此反清複明(1 / 1)

又一次斬首行動漂亮結束,李成棟的下一個目標,就是南明的永曆帝。

但這個永曆皇帝的腦袋,卻是比較地難斬。

為何呢?

因為盯著永曆帝的人太多,太多了。

頭一個盯上永曆帝的,是郝搖旗。

郝搖旗,男,陝西米脂縣人。早年參加了李自成流民軍,此後一直追隨李自成,攻入北京城逼死了崇禎帝。後來李自成死於湖北九宮山,郝搖旗就率軍投奔了何騰蛟。何騰蛟派他來廣西迎請永曆帝,他來了以後,就駐紮在了全州,沒有再回去。

郝搖旗盯上的,是永曆帝穿在身上的龍袍。至於他為何會對永曆帝穿過的龍袍感興趣,這事史家沒有分析過。大概,也許,有可能,又或者是老郝想為自己弄件有價值的紀念品吧?

總而言之,忽有一日,郝搖旗一聲呼哨:兄弟們,行動了!

霎時間流寇們發出了哇哇的怪叫之聲,向著永曆帝所在的桂林城衝了過去,徑直入城,直撲皇宮府堂。眾兄弟分工明確,有條不紊,衝進府堂之後,先將議事的文武官員統統按倒,三個兄弟負責一個領導,一個人按頭,一個人壓腳,另有一個人負責扒光領導身上的衣服。

眾領導們駭得魂飛天外,發出了淒厲的慘嚎之聲。永曆帝也看得呆了:眾位愛卿,此舉有何深意?

深意確實沒有,淺意倒有不少。說話間,郝搖旗已經衝了進來,不由分說上前將永曆帝按倒,剝除了身上的龍袍。一聲呼哨,霎時間眾家兄弟悉數撤退,隻餘下光著身子的永曆皇帝,兩手捂住羞處,與同樣是光著身子的百官們麵麵相覷。

老郝這麼個搞法,是啥意思呢?

說他對陛下心懷不滿吧,可他並沒有傷害陛下;要說他對陛下忠心不二吧,哪有把皇帝扒得光光的忠臣呢?

咄咄怪事。

又有張獻忠的幹兒子孫可望,派了一個叫王複臣的大將,引兵前來,希望永曆帝跟他一道走。永曆帝心眼再少,也沒缺到這份兒上,堅決拒絕。王複臣怏怏離開。

這時候孫可望已經離開了四川,而李自成的侄子一隻虎李過和前大順皇後高桂英,反倒是統領著兵馬稀裏嘩啦地擠進了四川。大部隊雖然去了四川,但李過時常會派出小分隊出來,不惹清兵,單隻找永曆帝的麻煩。這些人四散而走,湖南的何騰蛟又成了光杆司令。

這時候李成棟的斬首小分隊趕到了桂林,對桂林發起了猛烈進攻。眼看桂林就要不支,這時候,李成棟發表了告全國人民書。

在這封公開信上,李成棟憤怒地聲討了清廷入侵中國,血染昆山、屠盡江陰、嘉定三屠;又派反動武裝公然實施斬首行動,斬殺了隆武帝、紹武帝等多項罪名。公開信中說,滿清皇帝小順治,這小兔崽子已經欠下了人民累累血債。牢記民族苦,不忘血淚仇,砍頭隻當風吹帽,血債要用血來償,要掃除害人蟲……

信中說:中華民族,到了最危急的時刻,每個人都發出了憤怒的吼聲,起來,起來,用你們的血肉,築成新的長城……

信中還說:全中國人民起來,推翻清廷統治,光複漢家河山。

信中最後說:打倒清廷反動派。

……總之,公開信上說的,大致就是這麼個意思。

李成棟正式棄暗投明,從此反清複明。

與李成棟同時加入到反清複明的熱潮中的,還有江西總兵金聲桓、副將王得仁。

這兩個人,也都是陝西米脂縣的老鄉,早年和李自成一道起兵,流寇天下。金聲桓綽號“一鬥粟”,王得仁綽號“王雜毛”。這兩人流寇來流寇去,最後都歸附了左良玉,並曾參加了左良玉的惡意討薪戰役;隨後以清兵之名,在江南將各路義軍剿殺殆盡。義軍統統死光光了,終於輪到他們幡然悔悟了,意識到隻有反清複明才是他們人生的正確道路。

隻不過一夜之間,南明的地盤從最南方嗖的一聲竄到了江西,儼然已是坐擁半壁江山,堪與滿清分庭抗禮。

永曆帝激動地哭了,說:相信流寇,依靠流寇。流寇是最有智慧的,而我們自己,往往是幼稚可笑的。

消息傳到北京城,孝莊忙不迭地從後宮裏奔出來,一頭撲進多爾袞的懷裏:阿袞,不得了了,漢人他們真的發火了,咱們要不要馬上回關外?

多爾袞說:你先別著急收拾行李,再派人去打聽打聽……

這時候有奏章飛也似地報來:報,叛將李成棟跌進路邊的水坑裏淹死了……

多爾袞說:你看看,我就說不急吧……洪承疇呢?快點讓他把金聲桓、王行仁那兩路叛兵擺平,還有吳三桂……怎麼這麼長時間沒聽到他的動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