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那王輔臣,自打他被莫洛逼反以來,就始終待在平涼不挪窩。事實上他應該主動出擊,向吳三桂靠攏,可是他偏不。戰史研究專家對他的表現大惑不解,好多年過去,才有人回過味來:原來,這王輔臣,他反叛得不情不願。
原本陝甘一帶,反叛的應該是張勇,鎮壓的應該是王輔臣。誰知道搗估過來,搗估過去,現在竟然搗估成了張勇天天琢磨著鎮壓王輔臣。這事張勇倒沒什麼意見,反正他選擇的就是收拾王輔臣,可是王輔臣心裏卻是別扭得厲害。
鬱悶!
就守在平涼不挪窩了。
這時候圖海的十萬大軍浩浩蕩蕩地來了,將平涼圍了個水泄不通。
王輔臣登城,舉起一隻腳,斜著眼睛,看著城外密麻麻的清軍營壘,輕蔑地說:這是什麼能耐?姑且緩死,稍遲些日子,叫他一切都盡了。
目空一切,一至於此。
圖海升帳,清將們頓時嚷嚷起來:大帥,還等什麼?快點衝過去把城牆推倒,咱們衝進去屠城,打完了仗還得回家收土豆,地裏的農活全都耽誤了……
圖海笑眯眯地道:咱們是啥人啊?
眾將答曰:是活人,是男人,是兩條腿的人……
不對!圖海大吼道:咱們是仁義之師,仁義之師,哪有跟人家動刀子動槍的?咱們不攻城,就在城外玩。
仁義之師就不攻城?眾將昏了頭,隻好在城外待著。這時候圖海騎了馬,環城巡視,突然發現城外有一座高岡,岡上滿是王輔臣的叛兵,正居高臨下,衝著圖海嗖嗖射箭。
圖海大驚,就問:這座高岡,叫啥名啊?
眾人答曰:此岡名為臥虎岡。
圖海說:夫臥虎岡者,臥著老虎的山岡也。咱們是仁義之師,焉有讓老虎臥在城外山岡上的道理?
傳令三軍,不惜一切代價,拿下臥虎岡。
說起這座臥虎崗岡,實際上叫臥虎墩,位於平涼城北,登臨縱目,可以俯視平涼全城。而且此處關係緊要,是平涼通往西北餉道的咽喉所在,王輔臣派在這座山上的守兵,就有一萬多人馬。
可是圖海這裏,卻有十萬大軍。
哇哈哈,圖海驅趕著十萬大軍:快,咱們是仁義之師,仁義之師,當然要拿下臥虎岡……十萬大軍呐喊著,向臥虎岡殺來。
哇呱呱,臥虎岡上的叛軍,步兵在前,騎兵在後,布列火器盾牌,居高臨下的衝了下來。霎時間清軍被打得哭天搶地,死傷無數。
清軍頂不住臥虎岡上的衝勢,掉頭想逃跑,這時候圖海帶著督戰隊來了:咱們是仁義之師,仁義之師不帶後退的。
後退的清軍,被督戰隊切下來一大堆腦袋,腦袋上都纏了白布條,這就表示是逃兵,等到戰爭結束,論功行賞,逃兵的家屬,是得不到撫恤的。而硬著頭皮往上衝,被敵軍殺死的人,家裏就能得到一張撫恤證書。
所以清兵們無奈,為了替家裏人掙到一紙撫恤證書,隻好轉過身來,硬著頭皮再往山岡上衝。
短兵相接,白刃相格,整個山坡上都是黑壓壓掐在一起的人。
戰場緩慢向山坡上移。
山上的騎兵俯衝而下,清軍仰麵跌倒,一邊放聲號啕著,一邊抱住馬蹄子,張嘴就是吭哧一口。
寧死不退。
衝下來的騎兵,連人帶馬都活活讓清兵給咬死,山坡上的死人死馬,堆積如小山。
清兵繼續仰攻。
山上彈丸激射,密如雨點,打得清兵劈裏啪啦滿地跳動。
跳動著也要往上進攻,攻上去,朝廷給一紙撫恤證書,不像大明這邊,你在前麵進攻,他們在後麵輪暴你家裏的女人。
從早晨激戰到中午,清兵終於攻到了山頂。山頂上的叛軍吼叫著撲過來,雙方抱在一起,咬耳朵,摳陰囊,什麼招丟人現眼就用什麼招,管用就行。
此戰,究竟死了多少人,清廷例來有一個決不吐口的習慣,戰報上隻字不提。但估計起來,雙方拚死三萬人,應該是一個保守數字。
拿下臥虎岡,圖海爬上來一看,樂了!這地方好啊,從這裏居高臨下,把平涼城裏的風景看得清清楚楚。來人,與我把外國的紅衣大炮統統拖上來。咱們是仁義之師,仁義之師最喜歡幹的,就是炮轟平涼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