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友好的戰區(1 / 1)

在清廷這邊的曆史上,始終是捷報頻傳的。

之所以弄出這麼多的捷報來,那是因為清兵敗得太慘,贏家哪來的那麼多捷報?贏家隻要贏一次就足夠了。

隻有輸家才老是贏個不停。

在戰場上,戰局始終是呈一麵倒的態勢,吳三桂這邊占據上風。

但是清軍卻始終有著最大的優勢,那就是康熙比吳三桂年輕。

所以清兵打得不過是黏糊仗,無非不過是拖延時日,指望著拖到吳三桂蹬腿咽氣。而且,他們也沒有理由失望。

對這件事,看得最明白不過的,莫過於康熙本人了。

康熙十七年九月,清兵於嶽州城下集結兵力達七萬人,備船數百隻,軍需堆如小山,糧餉也充足。可是清將卻拒絕與吳三桂交火,隻是大打宣傳戰,天天搞出數不清的傳單瞎忽悠。

這時候吳三桂方麵糧食吃緊,就派了二十多條船,赴湘陰取糧米和火藥。沿途但見江麵上密密麻麻,布滿了清軍的戰船。吳三桂這邊的船隻從清軍中穿過去,雙方還相互打招呼:老鄉,問一聲,去湘陰的路怎麼走?於是清軍熱情地為吳軍指明道路,吳軍這邊道一聲謝,搖著小破船慢悠悠地去了。

這件事被人密告到康熙麵前,康熙氣得直罵娘。

查!

追查發現,吳軍的船隻,穿越的是清副都統德業立和提督周卜世的防區。這倆家夥擁有戰船一百三十隻,硬是按兵不敢動,任吳軍在他們的防區中自由出入,運輸糧米火藥,而且清軍還自願充當向導……

真是太不像話了。

殺……殺不得,現在是用人之際,先批評一下,一切都等吳三桂咽氣再說。

到了康熙十八年正月,嶽州的吳軍自己放棄城池走了。好幾天之後,清軍發現吳軍沒有出來運輸米糧,進城去一問,才知道吳軍已走。於是大家歡天喜地地進去,立即寫奏章報大捷。

關於收複嶽州之後,康熙的答複,藏於中國第一曆史檔案棺中的《三藩檔案》案字1682號、1679號上是這樣記載的:

恢複嶽州城知道了,兵部知道。

從這個批複上,我們能夠感覺到康熙的怒氣,他已經是忍無可忍了。

實際上康熙的憤怒,純粹是扯淡的事兒。要知道,他自己不是吳三桂的對手,隻能靠比拚年齡,可別人誰又對付得了吳三桂?

沒人能夠對付得了吳三桂。

除了狗。

實際上,吳三桂是被一條狗打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