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有光,所以可能 ——《明亮的夜晚》譯後記(1 / 2)

因為有光,所以可能

——《明亮的夜晚》譯後記

二〇一六年,崔恩榮的第一本小說集《祥子的微笑》出版後,在一次采訪中被問及長篇小說的創作計劃時,她回答說,自己一直有個心願,就是書寫那些長久以來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女性,比如自己的媽媽、祖母……二〇一七年,作家在古巴有過一次短暫的停留,當時她正在嚐試寫一部中篇小說,但是寫作過程中隨著故事慢慢展開,發現框架太大,於是暫時擱筆。二〇一九年十一月在美國期間,她再次執筆重拾當初的故事,最終寫出了《明亮的夜晚》。二〇二〇年,小說在季刊《文學村》的春、夏、秋、冬季號分四次進行了連載,二〇二一七年七月由文學村正式出版。這是崔恩榮的首部長篇小說,推出後便迅速登上各大網站的小說熱銷榜。同年年底,《明亮的夜晚》獲得第二十九屆大山文學獎,二〇二二年年初又被評選為“安山之書”(安山市“一座城讀一本書”項目的一環,入選圖書由市民投票選出)。

作為一部女性主義文學,《明亮的夜晚》中描寫了從曾祖母,到祖母,再到媽媽和“我”這四代女性在長達百年的時間裏發生的故事。崔恩榮曾謙虛地表示,寫詩需要天賦異稟,但是寫小說不需要太高的天分,隻需要勤奮和練習即可。不過讀完這部小說後很多讀者表示,

崔恩榮作為一名三十多歲的年輕作家,能寫出曆史時間跨度如此之大、分量如此之重的小說,足以顯示出其出眾的創作實力和寫作才能。

小說中,離婚後的智妍離開首爾,來到曾和祖母共同短暫生活過的小城熙嶺,開始在熙嶺天文台工作。在這裏,她又見到了十歲以後便再沒見過的祖母,在祖母家裏,智妍看到了曾祖母的照片,聽到了曾祖母、祖母,還有新雨大嬸的故事。時間在慢慢流逝,在陪伴祖母追憶往事的過程中,智妍也慢慢走出了婚姻帶來的傷痛,內心重新拾回了力量。春天的時候她就要離開熙嶺了,麵對最初來到熙嶺時曾經問過自己的那個問題——“在好起來嗎?”此刻她終於可以給出肯定的答案。

崔恩榮畢業於韓國高麗大學國語國文係。她曾表示,大學期間接觸到的女性主義理論觸發了自己很多思考。她的作品中有著明顯的自覺運用女性主義理論進行創作的痕跡,但是,這一切是非常自然的。小說中,曾祖母生長於日據時代,因為“白丁”的身份,她地位卑微,處處受人冷眼,凡事遭人歧視。她狠心拋下病重的母親離家,和曾祖父來到開城後,才逃離了被日軍抓去做慰安婦的命運。曾祖父家中世代信奉天主教,曾祖父相信世間人人平等,但他的內心始終不曾放棄世俗的父係權力意識。名義上他為曾祖母拋

棄了父母,背井離鄉,但在婚姻裏,他期待的愛人是這樣的——她不需要有自己的思想和靈魂,但必須溫順,必須懂得感恩戴德。畢竟,是自己犧牲了大好的人生,才救她於水火之中。可是,曾祖母高高昂起的頭顱和直視自己眼睛的目光始終讓他感到不快。他能感受到,自己的威嚴受到了威脅,企圖將對方置於自己作為男性的統轄之下的願望也完全落空。也許,正因為曾祖母和曾祖父之間必須遵守的是父權製下的愛情規則,他們之間始終是有隔閡的。而身為“白丁”女兒的祖母,雖然可以繼承父親的血統,免除“白丁”的身份,卻無力抗拒被父親包辦婚姻的命運。曾祖父和吉南善是一拍即合的酒友,在他們的共謀之下,南善的重婚進行得神不知鬼不覺,受到蒙騙的祖母,她的婚姻從一開始就注定了隻能是一場悲劇。到了媽媽這裏,由於戶籍被生父奪走,在法律上她和祖母一輩子都不是母女關係。婚後的媽媽固守著自己婚姻的小天地,同時希望女兒也能像自己一樣,對伴侶無限度地忍讓和寬容,把婚姻和家庭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還重要。可是智妍不願意這樣,她希望自己的伴侶忠誠,也不認為單身的女性一定要低人一等。可比起日日被痛苦浸泡的自己,媽媽似乎更傾向於同情被提出離婚的女婿,這讓智妍更加痛苦。她和媽

媽都深愛對方,卻無法停止傷害對方。

需要注意的是,小說中的“曾祖父”“曾祖母”和“祖母”等詞指的均為母係親屬,即分別為媽媽的“外祖父”“外祖母”和“母親”。它們的韓文原文“증조부(曾祖父)”“증조모(曾祖母)”和“할머니(奶奶)”三個詞均去掉了意為“母係血緣關係”的前綴“외(外)”字。此類稱呼問題隻是管窺一斑,從整體來看,《明亮的夜晚》中的父係家庭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消解。傳統家庭敘事中,男性一般居於家庭和社會的核心,女性則處於邊緣位置。而《明亮的夜晚》中的曾祖父之死、祖父的離開、常常缺席的爸爸低微的存在感,以及丈夫的離婚等,無一不隱含著對父權秩序的顛覆和對父係血統的解構。另一方麵,作品在某種程度上還暗含著母係社會的建構,雖然這種母係社會是不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作為一種隱喻,母係氏族社會經常被看作女性追求解放的理想模型。小說中,祖母一家因為戰爭離開開城出來避難,無奈之下投奔了位於大邱的新雨大嬸的姑媽家。新雨大嬸的姑媽,也就是明淑奶奶收留了他們。明淑奶奶手藝好,靠著每日辛苦踩縫紉機給人做針線活,維持著一眾人的生計。曾祖父參軍以後,明淑奶奶家的深宅大院裏就隻剩下明淑奶奶、新雨大嬸、喜子、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