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4章 油井自噴現城市 名字變改落平陽(1 / 2)

沐平市,新興的石油城。

上世紀80年代之前,它還隻是傍著宿龍丘而建的一個小鄉村,時稱沐平公社。因是黃河泄洪區,人們必向高而居。小村外,便是“處處是牛羊,到處是莊稼”的俏江南景致。

70年代末期,突然有一大批響應國家號召的石油兒女,從大慶、勝利、江漢、玉門、南陽、江蘇等油田浩浩蕩蕩向沐平集結,在當時還稱作沐平勘探指揮部的領導下,展開了一場轟轟烈烈、氣勢磅礴的石油大會戰。

邱牧陽的父親邱適穀、韓若冰的父親韓憲誌便是這數萬雄師中的一員。

初,油田工作、生活等條件異常艱苦惡劣,除石油勘探指揮部和前線機關是磚房外,大多數職工居住的是木板房、鋼鐵運營房。更有甚者,部分職工居住在由鐵絲綁定黃河灘蘆葦搭建成房型,再以淤泥糊裹內外而成的簡易房中。值大雨傾瀉,蘆葦屋內便水滴如注!

真的難以想象那個年代的石油人是怎樣的鐵血精神。一聲令下,便能前赴後繼,赴湯蹈火。

發生在上世紀60年代的鐵人王進喜的英雄事跡在很長的一段時期內激勵著那一輩的石油人,成為沐平油一代的精神偶像。

“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已不是簡單的一句口號,而是成了一種精神,一種發自肺腑的,自然而然的大無畏革命精神。

你不得不佩服當時指揮部的宣傳工作,已不能用“十分到位”來評價,是真地出神入化、亙古爍今。激昂無處不在,精神深入骨髓。

隨著沐平油區第一口勘探井自噴,沐平指揮部也榮升為沐平石油勘探局。當迎來工業油流的那一刻,人們歡呼雀躍、普天同慶。

與此同時,各類建築便以原指揮部為中心,快速向外輻射,沐平各區域磚瓦房逐年增多。不久,以鋼筋水泥為架構的高層樓房也漸次“激”起,如雨後春筍。短短20年間,沐平已經高樓林立,各級政府部門、企業、工廠、商業、體育文化設施等一應俱全,儼然成了一座頗具規模的城市。

由於是新興城市,沐平市的街道設計平直,經緯有致。

東西為道,由北至南依次為清陽大道、平陽大道、沐陽大道、謖陽大道;

南北為路,由東到西依次為朝陽路、雲陽路、暮陽路、雨陽路。

其中,沐陽大道最為平坦寬闊,是沐平市主幹道。沐平石油勘探局辦公大樓便坐落在沐陽大道中段,而其下屬的測礦研究院則位於平陽大道17號。

邱牧陽出生於1980年7月10日,那一年沐平被正式批複成為地級市。

在他出生的第二天,其父邱適穀,實在是難以承受其妻唐瑜夜以繼日催他快給兒子起個名字的嘮叨,借口出門買個老母雞燉湯,並順便買本字典,以查引索證,起個特立獨行的名字。

當時,離家最近的一家新華書店,在沐陽大道上。邱父信步前往,走不多時,卻見正大興土木修建的沐陽大道,已被挖了一個深達十數米的巨坑,出於好奇也或出於不可抑製的求知欲,便嘟嘟囔囔去問那施工工人:“師傅,不是修路嗎?怎麼挖這麼一個大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