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波老師傳來他的一部書稿,細讀之後,有些感慨的話想說。
第一,邏輯是什麼?邏輯有什麼用?如何展現這種“用”?這應該是本書中一以貫之的幾個問題。
應該說,人的世界就是一個相互溝通的“交際”世界,人生就是一個不斷推銷自己、說服別人的過程。在這個交際場中,對待同一個問題,不同的知識水平、思想觀點和社會經曆會使人產生不同的認識角度和主觀態度。“爽借清風明借月,動觀流水靜觀山”,正因為有這種不一致,人們才需要溝通。日常說理的過程就是一個有效溝通的過程。為了保證溝通的正常進行,必定要求有一個“共許”的思維接口,使人們的對話成為可能,從而促進相互溝通,使我們在認識、交流、批判、創新活動中“頭腦更清楚”。這個“共許”的思維接口就是“邏輯”。服從這個“共許”,有時未必是自覺或自願的,但一定是現實的。
這種現實性就在於它是在現實的社會關係中規範人們正確思維的“強約束”。這種強約束不但體現了人類的邏輯精神,同時還體現了人類的倫理精神。隻要你希望別人認可並接受你,你就要將自己的思想、觀點、信息、服務、情感等令人信服地展示並推銷給別人。因此,“邏輯”就是“說明、論證什麼”“拿什麼說明、論證”“用什麼樣的方式說明、論證”的思維工具。無論它看起來如何抽象、深奧,其實都是來源並服務於現實生活中的思維實際的。邏輯,是生活的邏輯,是實用的邏輯。
按著這條問題線索,本書通過講故事、說道理的形式,以樸實的語言和生動的案例,對邏輯學中最基本的演繹法及與演繹法相關的知識,進行了脈絡清晰、“演繹性”很強的介紹。一個個小故事和生活中的淺顯事例,在這種介紹中別樣生動活潑。
第二,邏輯是有趣的,但邏輯絕不是趣味化的東西。本書在一個個故事、案例的情趣跳動中,對於“規則”的強調,卻始終秉持著一種嚴肅的學理態度。
應當說,作為工具性學科的邏輯學,它本身並不能直接給人們提供各種具體的科學知識。但它在人們現實的認識、反映、論證等思維過程中,為人們進行正確的思維、表達和論證,探求新的知識,提供了必要的手段和方法。這些手段和方法就是指邏輯學的規範性。它是從具體思維內容中抽象出來的,貫穿於一切具體思維內容中的形式結構。它作為思維形式的一種“共許”,作為思維的一種“樣式”,向我們日常生活中積累起來的邏輯感覺發出了挑戰。
從這個意義上說,邏輯學不是別的,它就是大家分享邏輯規則,分享規範人們思維進程的“共許”的“道”和“理”。這些“共許”的“道”和“理”規範著溝通交際雙方對於溝通信息中概念的確定性認識、判斷的恰當性認識、推理的一致性認識、論證有無充足理由的認識。它們之所以有效,是因為客觀事物的質的穩定性在人們頭腦中的正確反映。如果有人不打算分享規則,別人就要對你說“Game over(遊戲結束)”了。
在這種嚴肅的學理態度下,本書在原點的問題上,以一個個小故事和生活中的淺顯事例,告知讀者:邏輯是有用的。它可以教會人們認識世界的方法,表明邏輯的“現實性在它的開展中表明它自己是必然性” 。本書有助於提高溝通交際的能力,也就是想清楚、說清楚、寫清楚的能力。本書有助於提高批判性思維能力—麵對鋪天蓋地的各種信息,我們是照單全收,還是有選擇地接受?我們能否適時提出自己的疑問,變被動接受為主動選擇?我們能否在思考“是不是遵守了邏輯規則”的基礎上養成問“為什麼這樣”“是不是這樣”的習慣?我們怎樣既批判性地認識問題,也批判性地認識自己?本書有助於培養人文精神,以邏輯規則的普遍適用性的科學性質,要求保障符合人文精神的正常人際溝通,以追尋邏輯之“法的意識”下的人文價值。本書有助於提高創新能力,因為邏輯思維及其引申的批判性思維,就是以問題意識開始,以創新結束。書中展現了邏輯思維乃至批判性思維的整個思維流程、邏輯機理、邏輯順序與精神。本書還有助於培養邏輯精神,即把我們生活經驗中的那些熟知的東西,在生動活潑的介紹中,變為認識的東西、理解的東西、應用的東西,從而將那些自發的邏輯感覺培養成為自覺的邏輯意識,並通過自為的邏輯訓練,將邏輯感覺、邏輯意識升華為一種自由的邏輯精神,使人們養成一種時刻用邏輯思考的習慣。
總之,邏輯是生活的邏輯,是實用的邏輯。這就是我在細讀書稿後的體會。
本書中,有些說法似還有待商榷,但“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完善是上帝的尺度,追求完善是人的尺度”。作者就是這樣的“誠之者”,努力踐行著“人的尺度”。
中國邏輯教育委員會副主任
中國邏輯協會中國邏輯史專業委員會原主任
南開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張曉芒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