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新主入城
為了不至於對崇禎皇帝太殘忍,我們緊接著明月的敘述,從城破後開始。
三月十九日,黎明,李自成迎著微薄的晨曦,進入了已經滿目瘡痍的北京城。
此時的闖王一定是得意洋洋的,從起義到現在,多少刀光劍影,流血漂櫓,才混到今天,一個默默無聞的驛卒,竟成了皇帝,進了這做夢都不敢想像的紫禁城。
入城走的是大明門,老李望見前頭的承天門(今天的天安門),也許是掩飾不住滿心的狂喜,打算秀一把,拿出弓箭,要射門上的大匾。
可惜的是,老李準頭不行,射了三箭,隻中了一箭,還沒射準,釘在了“天”字下麵。
射箭的水平太差,剛進城就丟了個人,丞相牛金星暗自嘀咕:“滅了大明,應該射大明門的‘大明’二字才對,幹嘛射‘承天’的天字,這不是說自己不是順承天命麼?”
但為了不折上司的麵子,還是趕忙在一邊拍馬屁:“這是定鼎天下之意啊”。
老李也隻能就坡下驢的笑笑,不管怎麼說,總算是進來了。
可進來後他們就看到了恐怖的一幕。
妃子和公主們的屍體橫陳,血流遍地。崇禎為了不使她們受到侮辱,隻能近乎殘忍的親手結束她們的生命。
殺人如麻的李自成也歎了口氣:“崇禎啊,你是真下的去手啊。”
但他現在最關心的還不是這個,而是要馬上找到皇帝和太子。
他不會不知道,當年朱棣靖難,建文帝就是生不見人,死不見屍,折騰的他天天睡不好覺,動用大量物力去打探這個幽魂的下落。
而太子要是跑了,過兩天繼位登基,自己不又成黑戶了?君不見幾十年後,一個朱三太子弄得大清多麼人心惶惶。
所以很快詔令就下了,“獻帝後者賞萬金,封伯爵,匿者夷族。”
幸運的是,三月二十一,崇禎的屍身就在煤山被發現,同時發現的,還有一起上吊的王承恩。
可憐這位末代皇帝,竭盡心力,苦心經營,最終還是得為先人還債。
更讓人扼腕的是,這位九五之尊的皇上,被用門板抬到東華門,裝進了一副極糙的柳木棺材,頭下麵墊了土塊,身上蒙著草席,就這樣暴曬了一天。
虎落平陽被犬欺,誰料到昔日萬人之上的崇禎,竟以這樣淒慘的方式結局。
老百姓們看不下去了。
就算成王敗寇,崇禎也是大明的皇帝,自殺殉國,後事都不給人辦妥,太說不過去。於是大家自發聚集起來,哭聲震天,既是哀悼,也是憤怒的控訴。
大眾的怒火是不能違抗的,李自成下令,以帝王的禮節為崇禎下葬。
良知終究是存在的,民眾用自己的哭聲做了祭奠,而大臣們要做的更不止如此。
成仁
範景文,內閣首輔,城破後,左右都勸他南遷避禍,再圖複國,他不聽,執意赴死。
最終,他選擇了投井,在這個狼煙四起、禮崩樂壞的亂世,處處都是紛亂和不安,也隻有水才足夠純淨,隻有井才足夠安寧罷。
臨死前,他在牆上寫道:“誰言信國非男子,延息移時何所為。”
信國,是指信國公文天祥,很多人都說不應該像文天祥一樣一根筋的要為故主殉難,但他卻認為,苟延殘喘,像狗一樣繼續生存下去是可恥的。
他是第一個自盡的大臣,但絕不是最後一個。
倪元璐,戶部尚書,也是名噪一時的大才子,在書畫上造詣頗深。而他的最後墨跡,是在幾案上寫下的幾個大字:“死,吾分也,勿以衣衾斂。”
麵對崇禎的暴屍,他選擇了這種近似自虐的方式,是想與君父一起承受這種痛苦,還是別的原因,我們不得而知。
我們隻知道,他死得其所。
吳麟征,太常寺少卿,在李自成入城之前,一直在西直門的城上擔任指揮,做最後的抵抗。
但大勢已定,他知道自己沒有回天之力,於是找來了自己的好朋友祝淵,和他開懷痛飲。
祝淵隱隱看到了吳麟征的反常,便試圖勸說他,一起去南方。
吳麟征決絕的放下杯子,大聲說:“山河破碎,不死何為?”
那就喝酒吧,喝罷,從容赴死。
順便說一句,倪元璐和吳麟征都是天啟二年的進士,他倆還有幾個同學。
其中一個,叫盧象升。
同是報國,盧象升投筆從戎,大刀向鬼子頭上砍去,而倪、吳兩人沒有過人的勇武,隻能用殷虹的鮮血來為大明送上一捧忠誠的致禮。
稟賦各異,不可強求,然而一顆堅貞不屈的心卻是相同的。
另一個,叫做黃道周。
他沒有立即赴死,卻將在一年後,上演更加壯烈的一幕。
太子
對於李自成來說,這些孤臣的死他暫時還沒心思去管,當務之急是找到太子。
他又一次如願了。
大順軍很快就在一處普通民宅中,發現了太子和定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