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我在整理“晚清民國滑稽偵探(幽默推理)小說存目”時發現,除了趙苕狂(1893—1953)先生的“胡閑探案”係列外,另有一個題為“糊塗偵探案”的民國“滑稽偵探”小說係列,塑造了一位名叫白芒(取“白忙”的諧音)的“失敗的偵探”。

1923年11月26日,《最小》第一百三十二號曾刊“編輯人語”,預告說:“朱秋鏡君新撰《糊塗偵探案》,專紀偵探大家白芒的失敗史,滑稽可笑。下期即刊第一偵探案叫做《破題兒第一遭》,請讀者暫候一天。”

有關朱秋鏡的生平,我們知之甚少,目前隻知道他在民國時期曾被文學刊物《滬江月》聘為名譽編輯(見《上海大辭典·中冊》中收錄的“滬江月”詞條)。

1928年9月28日,《橫行報》第九十五號曾載:“本報長篇小說《反上海》著者朱秋鏡先生,因咯血舊疾複發,遵醫囑須休養,刻已遄赴杭州,寓居西子湖邊之春潤廬,從事療攝矣。”由此可知朱秋鏡還患有“咯血舊疾”,這不禁讓人想起同樣咯血的民國偵探小說名家孫了紅。由於相關史料欠缺,不知道朱秋鏡是否因此過早離世,還有待將來繼續挖掘考證其生平事跡。

朱秋鏡偵探小說代表作“糊塗偵探案”係列,曾於1923年至1927年間在《最小》《半月》《橫行報》上刊載,且上海良晨好友社還於1924年2月出版了單行本《糊塗偵探案》,收錄了該係列的前十二篇:《破題兒第一遭》《XYZ》《五個嫌疑黨人》《公平而不公平之判決》《紫玉鼻煙壺……七點半……祖宗》《好奇心與懸賞之關係》《孝子的孫子的孫子》《三萬六千三百 五十四》《李公館之掃帚問題》《門角落裏》《大糊塗與小糊塗》《來者誰》,其中《大糊塗與小糊塗》《來者誰》兩篇未見在報刊登載過。

1926年3月14日,民國偵探小說家兼評論家朱??在

《糊塗偵探案》封麵

(來源:上海圖書館)

《紫羅蘭》第一卷第七號上發表《談談偵探小說家的作品》一文,評論道:“朱秋鏡的《糊塗偵探案》,生麵別開,比較苕狂的《胡閑探案》,還來得奇突曲折。”

這應該是民國時期第一次有人比較同屬“滑稽偵探”小說類型的兩部作品,且兩個係列均為“失敗的偵探”設定。

具體對比《胡閑探案》與《糊塗偵探案》的不同,民國偵探小說研究者、複旦大學戰玉冰博士曾明確指出:

較之於趙苕狂筆下“失敗的偵探”胡閑在探案過程中全方位戲擬和反諷了經典的“福爾摩斯探案”的基本模式,朱秋鏡所塑造的“糊塗偵探”白芒則更多集中於對偵探人物形象本身的“解構”和顛覆,即當偵探的查案動機不那麼純粹和高尚,偵探本人更稱不上“正義的化身”,甚至不算什麼“正人君子”時,小說滑稽的敘事效果就自然而然地從人物品質的裂隙中流淌了出來。

然而,“糊塗偵探”白芒經常“白忙一場”的原因,除了自身偵探技能的欠缺,更多時候還在於當時整個“糊塗”社會的公平與正義的喪失,這在《五個嫌疑黨人》《公平而不公平之判決》兩篇中體現得尤為明顯,也具有一定社會批判與警示的意義。

此次整理出版的《糊塗偵探案》,收錄了目前可見的“白芒探案”係列偵探小說十七篇,主要以《最小》《半月》《橫行報》發表版為底本,並參考了良晨好友社1924年版《糊塗偵探案》,可以說是“糊塗偵探”白芒誕生近百年來,有關他的探案故事首次完整結集。

華斯比

2022年2月15日於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