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在版編目(CIP)數據大學語文\/李建華,王翬主編.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7.8高等院校“十三五”規劃教材ISBN9787305187100Ⅰ.①大…Ⅱ.①李…②王…Ⅲ.①大學語文課-高等學校-教材Ⅳ.①H193.9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17)第113119號掃一掃可申請教師教學資源掃一掃可見學生學習資源出版發行南京大學出版社社址南京市漢口路22號郵編210093出版人金鑫榮叢書名高等院校“十三五”規劃教材書名大學語文主編李建華王翬責任編輯孫珍吳華編輯熱線02583596997照排南京理工大學資產經營有限公司印刷南京京新印刷有限公司開本787×10921\/16印張22.25字數541千版次2017年8月第1版2017年8月第1次印刷印數1~4000ISBN9787305187100定價54.80元網址:http:\/\/www.njupco.com官方微博:http:\/\/weibo.com\/njupco微信服務號:njuyuexue銷售谘詢熱線:(025)83594756*版權所有,侵權必究*凡購買南大版圖書,如有印裝質量問題,請與所購圖書銷售部門聯係調換前言何謂“語文”?迄今尚無達詁。雖語文課程教育在國民教育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幾無疑義,然近百年來,“大學語文”課程在高等教育課程設置中卻遭遇幾度興廢。簡而論之,興,以其價值功能凸顯而興;廢,以其價值功能模糊而廢。可慶幸者,當今正處其教育功能凸顯之期。

2014年,教育部印發的《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要求大學階段,“深入學習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典籍,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強化學生文化主體意識和文化創新意識;深刻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沃土,辯證看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正確把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係”。希望高校通過課程教育“引導學生完善人格修養,關心國家命運,自覺把個人理想和國家夢想、個人價值與國家發展結合起來,堅定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不懈奮鬥的理想信念”。要實現這樣的教育目標,很有必要有一門課程進行專門的引導,反觀百年語文的發展曆程,“大學語文”課程可謂當仁不讓。

上個世紀70年代末,南京大學黨委書記兼校長匡亞明先生提出:“理科學生要學習大學語文,文科學生更要學好大學語文。”率先在南京大學恢複“大學語文”課。他認為,大學語文包含了文、史、哲、經、政等有關內容。主張有兩條線貫穿其中,一條線是可以培養、鍛煉、提高學習者的文字表達能力,包括閱讀古文的能力。另一條是能夠豐富大學生的文化修養,以及大學生的性格塑造、品德端正、治學為人等方麵的知識。匡老的觀點不僅明示了“大學語文”的課程價值,同時揭示了該課程教材不是一般的文本選編,“大學語文”課程具有固定域和隨變域兩大域境,前者更強調傳承,後者更要求與時俱進,由此對於“大學語文”教材必然會提出隨變隨新的要求。

教育部的《綱要》發行已有三年,所謂綱舉目張,正有待於我們落實於具體的一個個教學實踐環節中;而當今信息社會中,“大學語文”課程在甄別信息、熔煉信息、整合信息、創造信息(有效言說)的訓練方麵,與高校其他平台課程相比,正不斷凸顯其獨特的價值。傳統語文教材以字詞解析、文本評析為核心的教材編輯模式顯然已經不能完全滿足信息社會中語文教學新價值的實現。中小學語文從字、詞、句、段、篇到各種文體訓練等的教學方式,主要培養學生有章法地進行“怎麼說”的能力,而今天的“大學語文”更需要立足大數據環境,培養學生準確清晰地“說什麼”的能力。這一切,都促使我們盡快力行,去選編一本新的“大學語文”教材。

為此,我們在教材的基本框架、選篇、文本的教學結構設計等方麵進行了多番研討,最終編定的教材主要具有兩個特色。

2大學語文一、突出傳統文化的認知訓練教育部《綱要》對大學階段傳統文化教育的指導性意見為:“大學階段,以提高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主學習和探究能力為重點,培養學生的文化創新意識,增強學生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本教材選文共81篇,其中中國古代文本占了67篇,選文題材豐富,尤其注意選編了大量在個體生命或家國的轉折關頭,如何思考、如何抉擇的詩文,以陶煉學生的生命意識和家國情懷;同時設計了對傳統文化進行去蕪存菁的知識引導,引導學生追古撫今,辨析各種思想文化的當下價值。在教材中,我們設計了“文本拓展”四大模塊,將學生導入大數據環境中,創設“認知衝突”,利用練習模塊,對相關論題進行頭腦風暴訓練,培養學生的批判性讀寫能力,培育創新思維。

二、突出人文—信息的融合在當前的大數據時代,互聯網和其他信息通信技術需要語文“新讀寫能力”來充分發揮學習者的潛能,這種“新讀寫能力”有待於我們在“大學語文”課堂上闡釋並展示讀寫能力和技術之間的交互關係;有待於我們在“大學語文”課堂上訓練學生基於龐雜數據的批判性讀寫能力,以及在紛繁複雜的數據中迅速進行抽取、熔煉、組合、呈現的讀寫能力;有待於我們在“大學語文”課堂上引導學生用社會建構的方式來進行傳統文本解讀,使傳統文本煥發出新的時代生命力。因此,我們在教材編寫時既沿承了“大學語文”教材濃厚人文性的一貫特色,同時強化信息語文特色,使學生在使用這本教材學習時,能夠隨時獲得超文本閱讀體驗,培養“新讀寫能力”。主要表現在:(一)選文方麵:有意識地選編一些可以文本互證的篇目,構建文本之間的信息網,也便於教師在課程設計時可以根據需要進行專題組合;(二)注釋方麵:在字詞解析的同時引入其他文本中與此相關的例句,展示字詞意義來龍去脈的信息鏈;(三)文本拓展:用“點評輯要”“旁觀博覽”以及知識性專題網站和公眾號的推薦(通過微信掃一掃版權頁上的二維碼可見),設計了便於進行課內外教學立體架構的知識情境;在練習模塊中結合文本內容,設計了基本思維導圖訓練,強化學生在信息蕪雜的大數據環境中利用有效信息進行思考、言說的能力。

本教材提出信息語文的概念,本身是一種嚐試和探索。語文從來就離不開信息流,本教材的嚐試則是基於當前信息技術對社會影響日趨廣泛的現實,主動將語文教學設計與信息技術相結合,希望培養學生一種更為立體的思維模式。然,因學有未逮,我們也深知跨出的這一步有著多少的冒昧和淺陋,更不知道在教材使用過程中究竟能達到多少預期效果。因此,我們非常希望能得到使用本教材的師生給我們提出批評指正,我們將結合教學實際和大家提供的寶貴經驗,及時修正,不斷完善。

編者2017年8月《詩經》《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先秦稱為《詩》,漢尊為經典,始稱《詩經》。共收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民歌和朝廟樂章311篇,其中《小雅》有“笙詩”6篇,有目無詩,實際存數為305篇。全書分為風、小雅、大雅、頌四體。“風”共160篇,分為《周南》《召南》《邶風》《鄘風》《衛風》《王風》《鄭風》《齊風》《魏風》《唐風》《秦風》《陳風》《檜風》《曹風》《豳風》,這些風詩分屬不同的地區(國),又稱為“十五國風”;“小雅”共74篇,大部分是西周後期及東周初期貴族宴會的樂歌,小部分是批評當時朝政過失或抒發怨憤的民間歌謠;“大雅”共31篇,多西周初年作品,其作者主要是上層貴族;“頌”共40首,則是祭祀神明的詩歌。

漢代傳詩者有齊(今文)、魯(今文)、韓(今文)、毛(古文)四家。齊詩、魯詩先後亡於魏和西晉,韓詩僅存《外傳》,毛詩晚出,獨傳至今,今稱《詩經》皆指毛詩。

伯兮①伯兮朅兮②,邦之桀兮③。伯也執殳④,為王前驅⑤。

自伯之⑥東,首如飛蓬⑦。豈無膏沐⑧?誰適⑨為容!

其雨其雨,杲杲êIR出日。願言êSI思伯,甘心首疾。

選自《詩經·衛風》。①②

伯:兄弟姐妹中長者稱伯,此處指其丈夫。朅(qiè):英武的樣子。

邦:國家。桀:通“傑”,傑出的人。③殳(shū):一種用竹或木製成的,一端有尖有棱無刃,起撞擊或前導作用的古代兵器。④前驅:軍隊前鋒。⑤之:往。⑥飛蓬:一種野草。南宋朱熹《詩經集傳》:“蓬,草名,其華如柳絮,聚而飛,如亂發也。”⑦膏沐:潤發、洗沐。朱熹《詩經集傳》:“膏,所以澤發者;沐,滌首去垢也。”⑧適(dí):悅。⑨êIR杲(gǎo)杲:明亮的樣子。

願言:願,鄭玄《毛詩箋》:“願,念也。”思念殷切的樣子。言:然,助詞。êIS4大學語文焉得諼草①?言樹之背②。願言思伯,使我心痗③。

黍離④彼黍⑤離離,彼稷⑥之苗。行邁靡靡⑦,中心搖搖⑧。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穗。行邁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實。行邁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女曰雞鳴⑨女曰雞鳴,士曰昧旦êRI。子興êIS視夜,明星êIT有爛。將翱將翔êUI,弋鳧與雁êIV。

弋言加之êIW,與子宜之êXI。宜言飲酒,與子偕老。琴瑟在禦êYI,莫不靜好êIZ。

諼草:諼:忘。諼草即萱草。萱草別名眾多,有“金針”“黃花菜”“忘憂草”“宜男草”“療愁”“鹿箭”①等名。

言:乃。樹:種植。背:《毛詩正義》:“背,北堂也。”一說,背:借為“(bù)”,小瓦盆。②痗(mèi):病。③選自《詩經·王風》。④黍(shǔ):朱熹《詩經集傳》:“黍,穀名。苗似蘆,高丈餘,穗黑色,實圓。”清·程瑤田《九穀考》:“黍,⑤今之黃米。”離離:清·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離離’者,狀其有行列也。”即成排成行的樣子。

稷:朱熹《詩經集傳》:“穀名。一名穄,似黍而小,或曰:粟也。”程瑤田《九穀考》:“稷,今之高粱。”⑥邁:行。靡靡:《毛詩正義》:“靡靡,猶遲遲也。”緩慢的樣子。⑦中心:心中。搖搖:一作“愮愮”,《毛詩正義》:“憂無所愬(訴)。”⑧選自《詩經·鄭風》。⑨朱熹《詩經集傳》:“昧,晦(昏暗)。旦,明也。昧旦,天欲旦,昧晦未辨之際也。”êIR子:此處是“女”對“士”的稱呼。興:起來。êIS明星:指啟明星。êIT漢·劉熙《釋名》:翱,敖(同遨)也,言敖遊也。翔,佯也,言仿佯(仿佯,遊蕩徘徊)也。êIU朱熹《詩經集傳》:“弋,繳射,謂以生絲係矢而射也。”“鳧,水鳥,如鴨,青色,背上有文(同紋)。”êIV言:語助詞。加:射中。一說放,放到豆中(豆:古代的盛器和禮器,像高腳盤,本用來盛黍稷,供祭êIW祀用,後用來盛肉醬與肉羹)。

宜:佐酒的菜肴。êIX禦:用。一說放琴瑟的支架。êIY靜:安。êIZ中國古代文學·《詩經》5知子之來之①,雜佩②以贈之。知子之順之③,雜佩以問之④。知子之好之,雜佩以報之⑤。

一、知識鏈接?諼草諼草又名忘憂草。西晉·張華編撰的《博物誌》載:“萱草,食之令人好歡樂,忘憂思,故曰忘憂草。”《詩經》孔穎達疏:“北堂幽暗,可以種萱”,北堂即代表母親之意。古時候遊子要遠行時,會在北堂種萱草,希望減輕母親對孩子的思念,忘卻煩憂。唐·孟郊《遊子詩》寫道:“萱草生堂階,遊子行天涯。慈母倚堂門,不見萱草花。”元·王冕《偶書》道:“今朝風日好,堂前萱草花。持杯為母壽,所喜無喧嘩。”宋·王楙《野客叢書·萱堂桑梓》:“今人稱母為北堂萱,蓋祖《毛詩·伯兮》詩:‘焉得諼草,言樹之背。’……其意謂君子為王前驅,過時不反,家人思念之切,安得諼草種於北堂,以忘其憂,蓋北堂幽陰之地,可以種萱。初未嚐言母也,不知何以遂相承為母事。”萱草又名“宜男草”,西·周處所編《風土記》雲:“妊婦佩其草則生男”,故稱此名。

?黍離關於黍離的詩歌背景,主要有兩種說法,不同的說法對於詩歌解讀的影響大不相同。

《毛詩正義》在《黍離》前的小序裏稱:“《黍離》,閔(通‘憫’)宗周(宗周即鎬京,代指西周王朝)也。周(按:此周指遷都洛邑後的東周)大夫行役,至於宗周,過故宗廟宮室,盡為禾黍。

閔周室之顛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詩也。”這種解說在後代得到普遍接受,“黍離之悲”成為一個重要典故,用以代指亡國之痛。依此解釋,最後一句“此何人哉”之“何人”代指亡國君主。

《韓詩外傳》則稱:“昔尹吉甫信後妻之讒而殺孝子伯奇,其弟伯封求而不得,作《黍離》之詩。”依此解釋,最後一句“此何人哉”之“何人”則隱指伯封之母,尹吉甫後妻。

?蒼天中國古人對於天的稱呼主要有五種,不同的稱呼往往代表不同的情境:尊而君之,則稱皇天;元氣廣大,則稱昊天;仁覆閔下,則稱旻天;自上降鑒,則稱上天;據遠視則蒼蒼然,則稱蒼天。

(句末)之:助詞,無義。下同。①雜佩:將幾種不同形狀的單件玉佩,用彩線以不同的方式串聯在一起。②順:愛。漢·鄭玄《毛詩箋》:“順,謂與己和順。”朱熹《詩經集傳》:“順,愛。”③問:朱熹《詩經集傳》:“問,遺(wèi)也。”即贈送。④報:回報,報答。⑤6大學語文?雞鳴從字麵上來看,“雞鳴”指公雞打鳴,但這個詞在中國古代的時間計算中有特定的意義。

與現在的一天24小時製不同,中國古代采取十二時辰製,一個時辰即現在的兩個小時。十二時辰從西周開始就分別稱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漢代太初年間,實行了太初曆,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夜半23點至1點為子時,1至3點為醜時,3至5點為寅時,依次遞推。

?琴瑟琴瑟傳說由伏羲發明。琴初為五弦,周初增為七弦,瑟二十五弦。都由梧桐木製成,帶空腔,飾以美玉。琴用於當著貴賓的麵彈奏,是古代家庭音樂會樂器;瑟用於屏風後的彈奏,作為賓客吃喝閑談的背景音樂。琴與瑟可以合奏,琴在台前,瑟在台後或台側的屏風後,古人以彈奏琴瑟象征夫妻親密和諧。

?雜佩周人崇尚美玉,《禮記·玉藻》記載:“凡帶必有佩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君子於玉比德焉。”而雜佩是一種組合玉器。毛傳雲:“雜佩者,珩、璜、琚、瑀、衝牙之類。”朱熹《詩經集傳》描述得更詳細:“雜佩者,左右佩玉也。上橫曰珩,下係三組,貫以蠙珠(蠙音pín。蠙珠即珍珠)。中組之半,貫一大珠曰瑀,末懸一玉,兩端皆銳曰衝牙。兩旁組半,各懸一玉,長博而方曰琚,其末各懸一玉,如半璧而內向曰璜。又以兩組貫珠,上係珩兩端,下交貫於瑀,而下係於兩璜。行則衝牙觸璜而各有聲也。”據考古發現,西周玉器在禮製中具有重要代表意義,特別是大型組合玉佩更是身份與地位的象征。用玉多少、佩飾的複雜程度、長短成為區別身份地位高下的重要標誌之一。身份愈高,用玉愈多,佩飾愈複雜,長度愈長。這樣的佩飾同時起著節步的作用,要求走路時步子等稱,“步行則有環驪之聲”(《禮記·經解》),彰顯視覺、聽覺雙重審美效果。

二、點評輯要●評《詩經》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論語·為政》)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論語·泰伯》)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論語·陽貨》)王者之跡息而《詩》亡,《詩》亡然後《春秋》作。

(《孟子·離婁下》)詩者,誌之所之也,在心為誌,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發於聲,聲成文謂之音,治世中國古代文學·《詩經》7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詩。先王以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

(《毛詩序》)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若《離騷》者可謂兼之矣!

(漢·司馬遷《史記·屈原列傳》)●評《詩經·衛風·伯兮》刺時也,言君子行役為王前驅,過時而不反焉。

(《毛詩序》)伯兮……,一章二章賦也,三章比而後賦也。四章賦也。

(漢·申培《詩說》)衛宣公之時,蔡人、衛人、陳人從王伐鄭伯也,為王前驅久,故家人思之。

(漢·鄭玄《詩經箋》)始則首如飛蓬,發已亂矣,然猶未至於病也。繼則甘心首疾,頭已痛矣,而心尚無恙也。

至於使我心痗,則心更病矣。其憂思之苦何如哉!

(清·方玉潤《詩經原始》)●評《詩經·王風·黍離》元城劉氏曰:“常人之情,於憂樂之事,初遇之,則其心變焉。次遇之,則其變少衰。三遇之,則其心如常矣。至於君子忠厚之情則不然,其行役往來,固非一見也。初見稷之苗矣,又見稷之穗矣,又見稷之實矣,而所感之心,終始如一,不少變而愈深,此則詩人之意也。”(宋·朱熹《詩經集傳》)然詩之興,有隨所見相因,而及不必同時所真見者,如此,詩因苗以及穗因穗以及實。因苗以興心搖。因穗以興心醉。因實以興心噎。由淺而深,循次而進。又或因見實而追言苗穗,皆不必同時所真見……此乃作詩托興之一體也。

(元·劉玉汝《詩纘緒》)“王風”,東遷以後,平王之詩,風雅皆具也。朱子雲:“平王徙居東都,王室遂卑,與諸侯無異,故其詩不為雅而為風。”又雲:“詩亡,謂《黍離》降為國風,而雅亡也。”……愚按:凡詩有關乎君國大體者為雅,出於民間懷感為風。“王風”《黍離》、《兔爰》,變雅也,《采葛》……變風也;《揚之水》……或可為風,或可為雅。故謂“王風”本為雅體者固非,謂“王風”悉為風體者亦非也。

(明·許學夷《詩源辯體》)三章隻換六個字,而一往情深,低回無限。

(清·方玉潤《詩經原始》)●評《詩經·鄭風·女曰雞鳴》女曰雞鳴,刺不德也。陳古義以刺今不說(讀“悅”)德而好色也。

(《毛詩序》)雞鳴同興,思配無家,執佩持鳧,莫使致之。

(漢·焦延壽《易林·豐之艮》)8大學語文詩人述賢夫婦相警戒之詞。

(宋·朱熹《詩經集傳》)隻是夫婦幃房之詩,然而見此士女之賢矣。

(清·姚際恒《詩經通論》)此男女相悅之詩。

(屈萬裏《詩經釋義》)三、旁觀博覽1.清·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中華書局2011年版。

2.王力:《詩經韻讀楚辭韻讀》,中華書局2014年版。

3.向熹:《詩經詞典》,商務圖書館2014年版。

4.程俊英:《詩經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5.揚之水:《詩經名物新證》,天津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四、思考練習1.結合《詩經》篇章,製作一張橋型圖說明《詩經》中的植物在詩歌中的表現價值。

2.“焉得諼草,言樹之背”之“背”有兩種解釋:《毛傳》:“背,北堂也。”一說,背:借為“(bù)”,小瓦盆。結合原文,分析哪種解釋更為貼切。

3.以下內容二選一,進行寫作練習。(1)以思婦的口吻,結合原詩大意,給“伯”寫一封家書。(2)以“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作為詩歌尾句,結合現實生活中遭遇的彷徨困惑,用重章疊句的手法,寫一首現代詩。

屈原屈原(前340?—前278),戰國楚人。名平,字原;又名正則,字靈均。楚懷王時任左徒、三閭大夫,主張聯齊抗秦。後遭靳尚等人誣陷,被放逐,作《離騷》。頃襄王時再遭讒毀,謫於江南。見楚國政治腐敗,無力挽救,於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而死。屈原所寫詩篇,文辭優美,對後世文學的發展有巨大影響。其作品,據《漢書·藝文誌》謂為25篇,漢代王逸《楚辭章句》定為《離騷》《九歌》(11篇)《天問》《九章》(9篇)《遠遊》《卜居》《漁夫》,後三篇後人多疑非屈原作。

東皇太一①吉日兮辰良②,穆將愉兮上皇③。撫長劍兮玉珥④,璆鏘鳴兮琳琅⑤。

瑤席兮玉瑱⑥,盍將把兮瓊芳⑦。蕙肴蒸兮蘭藉⑧,奠桂酒兮椒漿⑨。

選自《楚辭章句》。該篇為《九歌》第一篇。①日:甲乙,天幹,表示日期。辰:寅卯,地支,表示時辰。②穆:恭敬。愉:宴樂。上皇:東皇太一,即伏羲。③撫:持。玉珥:這裏指玉製的劍柄與劍身相連處兩旁突出的部位,該部位又稱劍鐔、劍鼻、劍口、④劍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