頗憶三江遠,
乘流意若何。
水深秋氣入,
竹密雨聲多。
熟果當尊落,
驚禽拂棹過。
柳陰催係纜,
欹枕聽漁歌。
---------徐階
大明隆慶二年七月,南京胭脂河畔來了一位不速之客。
此人中等身材,國字臉濃眉大眼不怒自威,留著山羊胡子,約五六十歲年紀,但精神矍鑠,手持一把折扇,古香古色,用手抖開,卻是唐伯虎的桃花侍女圖。
隨行兩人,一高一矮,高者腰佩長劍,走路如行雲流水,矮個子細眉細目,賊精的樣子。
一行三人沿著胭脂河緩緩而行,河的兩岸是彤紅的胭脂岩,岩石倒映水中在夕陽的照耀下,河水也顯得血紅血紅。
矮個子用長袖拂了一下額頭的微汗,小心翼翼的道:“老爺,此去秦淮,還有十餘裏路程,不如叫個小船,我們順流而下,一路正好欣賞河邊景色。”
老者略一沉吟道:“也好。”話不多,幹淨利落。
矮個子一聽,麵露喜色,便去張羅小船的事了。這胭脂河本是人工開鑿的運河,水勢平緩,河中小船如織,來來往往穿梭,不到一炷香時間,就租好一艘畫舫,三人登船,見船上雖顯樸素,卻也幹淨整潔,老者微微頷首,倚窗而坐,高個子卻站在船頭,一雙虎目環顧著四周。
矮個子忙上忙下,張羅著茶水點心,小畫舫緩緩向河中間劃去。
夕陽如血,殷紅灑落河中,兩岸石壁皆顯胭脂色,胭脂河因此得名。
相傳明朝朱元璋定都南京後,為了使蘇南、浙北的糧草避開長江風險安全運到南京,開鑿了胭脂河,作為內河漕運。
胭脂河工程需要在一條長約5公裏、高25~30米的胭脂石崗上開鑿。據《溧水縣誌》記載,開山時先用鐵釺在岩石上鑿縫,將麻嵌入石縫中,澆以桐油,點火焚燒,待岩石燒紅,潑上冷水,利用熱脹冷縮的原理使其開裂,然後將石塊撬開,搬運出去。“焚石鑿河”使得山崗岩石夾雜著紫紅,猶如婦女用的胭脂,胭脂河之名便由此而來。
雖然都城已經遷往北京,但南京依然保持著古都城的繁華。
老者眉宇間透著淡淡的憂傷,顯得心事重重,矮個子也有些心神不寧,隻有高個子神定氣閑佇立船頭。
就在這時,一艘快艇箭一般的追了上來,高個子一看,似乎是奔著這艘畫舫而來,右手輕輕地搭在劍柄上,小艇和畫舫並頭的時候,艇上兩個黑衣人衝天而起,兩柄長劍直撲高個子的前胸。
“你們終於來了。”高個子頭也不回,長劍已經出鞘,黑衣人功夫不弱,避過劍鋒,順勢落在船板上。畫舫的艄公直嚇得跪在甲板上,連呼“好漢饒命”。
矮個子神色緊張,老者對黑衣人的出現卻視若不見,隻是淡淡的說了句:“留個活口。“話不多,意思很明了,兩個人,隻要一個活口,就好像上來的不是兩個武功高強的強人,而是兩隻待宰的羔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