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孩子的成績單
從學前班開始,每年收到的成績單上,都會有非常多的篇幅描述孩子的社會能力發展情況。用安妮老師的話說,這些和數學、閱讀等學科知識一樣,都是孩子們需要學習的。
加拿大小學的成績單,密密麻麻好多頁,真的是很複雜。除了學習能力方麵的描述之外,占據很大篇幅的是社會能力(Socialskills)以及行為習慣等方麵的描述。除了上文說的尊重以外,還有其他很多具體的要求,比如:
1.聽從指令。課堂上是否能集中精力、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做,是低年級孩子的評價標準之一。是否能控製自己的行為,比如課堂上的紀律情況等也是要重點學習的內容。記得安妮二年級的時候對ESL課(英語國家為母語非英語的人開設的課程)不感興趣,上課就和同學交頭接耳,被老師請到走廊不說,還在成績單上記了一筆。
2.是否遵守規則。以前以為國外孩子非常自由,後來發現完全不是那麼回事。比如做作業的時候不能幹擾他人、戶外活動的時候不能對他人有攻擊性行為、不能嘲笑別人、有事提前舉手等,如果沒有按照規定去做,就會有老師警告,嚴重的會被記錄在案,而這些內容非常有可能被記到成績單上。
3.自我控製能力。用安妮老師的話講,孩子從不能控製自己的情緒、行為到逐漸能控製,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不能要求孩子都能控製,比如有的孩子會經常控製不住在課堂上講話,有的孩子會控製不住去騷擾別人,這些都是需要學習的過程,也是成長的過程。所以,幫助孩子學會這些內容也是老師的責任。老師會把孩子的進展情況寫到成績單中。
4.責任感。從照管自己的財物、書本、筆等開始,到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再擴展到對其他方麵的責任。和中國的班幹部製度不同,加拿大的班幹部都是輪流的。這樣可以經常性地為孩子創造很多負責任的機會,培養孩子這方麵的能力。而這個能力的進展情況,自然也會作為考評內容。
5.與他人的合作能力。這在北美非常受重視。從幼兒園開始,就會有很多項目設計來鍛煉孩子這方麵的能力。上學以後更是如此。有時候提早去學校接孩子,從窗戶望去,經常能看到幾個孩子圍在一張桌子旁一起弄著什麼。隨著年齡的增加逐漸發展成為小組一起做課題。重視每個人在集體中的價值,讓孩子學會發揮自己的特長為集體做貢獻。同時也包括解決衝突的能力等。這一點,自然也是成績單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