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本書是“應用型”規劃教材,重視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與訓練,培養創新型的應用人才。本書從資源配置和資源利用兩大經濟學研究的對象出發,結合經濟學學科體係形成和發展的曆史展開,用精簡的語言闡明最主要的經濟學理論,解釋經濟學基本原理和基礎知識的基本運用。全書(分上、下兩冊)以解決資源配置問題的微觀經濟學和討論資源利用問題的宏觀經濟學為核心,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為導論,第二部分為微觀經濟學,第三部分為宏觀經濟學,第四部分為宏觀經濟學流派。
本書是一本主要為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大學生編寫的“應用型”教材,同時也可以作為廣大經濟管理理論工作者和實際工作者的實用參考書。
圖書在版編目(CIP)數據西方經濟學.上冊,微觀經濟學/候俊華,程國江主編.2版.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6.12高等院校“十三五”應用型規劃教材.經管類專業基礎課ISBN9787305171406Ⅰ.①西…Ⅱ.①候…②程…Ⅲ.①西方經濟學-高等學校-教材②微觀經濟學-高等學校-教材Ⅳ.①F091.3②F016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16)第136062號出版發行南京大學出版社社址南京市漢口路22號郵編210093出版人金鑫榮叢書名高等院校“十三五”應用型規劃教材·經管類專業基礎課書名西方經濟學(上冊·微觀經濟學)(第二版)主編侯俊華程國江責任編輯周建波府劍萍編輯熱線02583596997照排南京理工大學資產經營有限公司印刷南京理工大學資產經營有限公司開本787×10921/16印張14.75字數364千版次2016年12月第2版2016年12月第1次印刷ISBN9787305171406定價32.00元教學課件下載網址:http://www.njupco.com官方微博:http://weibo.com/njupco微信服務號:njuyuexue銷售谘詢熱線:(025)83594756版權所有,侵權必究凡購買南大版圖書,如有印裝質量問題,請與所購圖書銷售部門聯係調換書前言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人才需求的不斷變化,高等教育逐漸發展成為“研究學術型”和“應用就業型”兩大類。作為知識傳承載體的教材,在高等院校的教學活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當前的教材建設遠遠滯後於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步伐,由於應用型教材缺乏,許多院校一直在沿用偏重於研究型的教材,教學過程無法根本性滿足學生的需求,導致“教”與“學”兩個過程的嚴重脫節,勢必會影響到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本教材定位“應用型”規劃教材,理論知識以“夠用”為前提,重視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與訓練,培養創新型的應用人才。本教材和傳統的西方經濟學教材相比,有如下一些特點:第一,內容簡明扼要,深入淺出。西方經濟學理論體係相當完整,也十分龐雜,對於初學者而言,需要對其中一些最基本最重要的原理和觀點有所了解和掌握,全書用精簡的語言闡明最主要的經濟學理論,反映教學大綱所要求的基本原理和基礎知識的基本運用,同時還介紹了經濟學的一些新的研究內容,如博弈論、信息不對稱等。各章後麵有內容總結,並附適量的習題,便於讀者加深了解教材內容。
第二,注重理論,強調應用。本教材不僅有基礎理論分析,更主要的是要配有典型例題和圖形詳解,本書在每章的專欄中適當插入例題、案例分析,使晦澀難懂的理論知識具體化,培養學生如何進一步運用理論知識分析具體問題,將抽象的經濟原理通俗化的能力。
第三,兼顧通俗性和趣味性。本書在解釋和說明經濟學的關鍵概念和重要的經濟思想時,力求文字通俗易懂,並在每章的專欄中適當引入經濟學的小知識、實例,增加全書的可讀性。
第四,力求本土化。本書所有的數據、實例、習題盡可能采用本土資料,將國內新近經濟熱點、經濟學發展新成果與新動態引入教材,便於學以致用,洋為中用。
本書是一本主要為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大學生編寫的“應用型”教材,同時也可以作為廣大經濟管理理論工作者和實際工作者的實用參考書。不同的專業和不同的學製在使用本書作教材時,可以根據教學的實際,有側重的選擇內容並對章節以及所使用的分析工具作出取舍。
本教材的編寫由學校長期從事西方經濟學理論教學的專家和博士們共同撰寫而成,本書的完成彙集了集體的智慧與汗水。
本書由侯俊華、程國江任主編,秦順喬、周明、曾昭誌任副主編。全書在第一版的基礎上進行了修訂,部分內容進行了修改與補充,全書最後由侯俊華教授修改並定稿,全體編寫人員對修訂提出了大量寶貴意見。
在本書編寫過程中,我們參考了大量的國內外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並從中借鑒和吸收了許多有價值的理論和觀點;對於這些研究成果,有的已在參考文獻中列示,但仍有許多未有一·1·西方經濟學(上冊)(第2版)一列出,在此,我們對所有的作者一並表示衷心的感謝。同時,我們還要特別感謝南京大學出版社的領導和編輯人員,由於他們的關心和支持,才使本書能夠得以再版。
由於業務水平所限,本次修訂仍會存在一些疏漏和不足之處,懇請各位讀者和使用本教材的老師不吝賜教,以下一版時進一步修訂、更正。
編者2016年11月·2·目錄第一章導論第一節經濟學入門………………………………………………………………………1第二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8第三節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13第四節經濟學的研究方法………………………………………………………………16第五節本書的體係結構安排……………………………………………………………20本章小結……………………………………………………………………………………21本章思考題…………………………………………………………………………………22第一篇微觀經濟學第二章需求與供給第一節需求理論…………………………………………………………………………25第二節供給理論…………………………………………………………………………30第三節均衡理論及其運用………………………………………………………………34本章小結……………………………………………………………………………………43本章思考題…………………………………………………………………………………43第三章彈性理論第一節需求彈性…………………………………………………………………………45第二節供給彈性…………………………………………………………………………56第三節彈性理論的運用…………………………………………………………………59本章小結……………………………………………………………………………………62本章思考題…………………………………………………………………………………63第四章消費者行為理論第一節效用概述…………………………………………………………………………65第二節基數效用與消費者行為…………………………………………………………66第三節序數效用與消費者行為…………………………………………………………72·1·西方經濟學(上冊)(第2版)第四節價格變化和收入變化對消費者均衡的影響……………………………………78第五節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80本章小結……………………………………………………………………………………85本章思考題…………………………………………………………………………………85第五章生產理論第一節生產函數…………………………………………………………………………87第二節一種變動要素的生產和邊際收益遞減規律……………………………………89第三節兩種變動要素的最優組合………………………………………………………96第四節規模報酬………………………………………………………………………107第五節生產理論的應用………………………………………………………………109本章小結…………………………………………………………………………………112本章思考題………………………………………………………………………………112第六章成本理論第一節廠商成本的基本概念…………………………………………………………114第二節短期成本理論…………………………………………………………………119第三節長期成本理論…………………………………………………………………126第四節成本理論的應用………………………………………………………………134本章小結…………………………………………………………………………………135本章思考題………………………………………………………………………………136第七章市場理論第一節市場結構類型…………………………………………………………………137第二節完全競爭市場…………………………………………………………………139第三節完全壟斷市場…………………………………………………………………146第四節壟斷競爭市場…………………………………………………………………153第五節寡頭壟斷市場…………………………………………………………………157第六節博弈論初步……………………………………………………………………159本章小結…………………………………………………………………………………163本章思考題………………………………………………………………………………163第八章分配理論第一節生產要素的需求與供給………………………………………………………166第二節工資理論………………………………………………………………………174第三節地租理論………………………………………………………………………177第四節利息和利潤理論………………………………………………………………179第五節社會收入分配…………………………………………………………………181本章小結…………………………………………………………………………………185·2·目錄本章思考題………………………………………………………………………………185第九章競爭的效率第一節一般均衡………………………………………………………………………187第二節經濟效率………………………………………………………………………191第三節交換的帕累托最優條件………………………………………………………195第四節生產的帕累托最優條件………………………………………………………197第五節交換和生產的帕累托最優條件………………………………………………199第六節完全競爭和帕累托最優狀態…………………………………………………201本章小結…………………………………………………………………………………204本章思考題………………………………………………………………………………204第十章市場失靈與微觀經濟政策第一節壟斷……………………………………………………………………………205第二節公共物品………………………………………………………………………211第三節外部影響………………………………………………………………………216第四節信息不對稱……………………………………………………………………220本章小結…………………………………………………………………………………226本章思考題………………………………………………………………………………226·3·第一章導論【學習目標】本章主要從曆史和邏輯兩方麵闡述經濟學的產生和發展,並在此基礎上介紹經濟學研究的主要對象、方法和基本內容。通過本章的學習,認識經濟與經濟學,了解經濟學科學體係形成和發展的幾個重要階段,熟悉經濟學研究的基本內容,掌握經濟學研究對象與方法。
【導讀】“經濟學家的思想無論是否正確,其力量之大都超過對他們的普通理解。事實上,世界總是受這些思想統治的。許多自以為不受理論影響的實踐家,卻往往是某個已故經濟學家的奴隸。”———J.M.凱恩斯“經濟學是一門迷人的學問。而最令人著迷的是,它的基本原理如此簡單,隻要一張紙就可以寫完,而且任何人都可以了解,然而真正了解的人又何其稀少。”———M.弗裏德曼本章作為導論,將帶領我們邁入經濟學這一迷人的科學領域。在西方,經濟學被稱為“社會科學的皇後,最古老的藝術,最新穎的科學”;經濟是個古老的話題,而經濟學是一門相當年輕的學科。經濟學是為解決現實生活中諸多經濟問題而產生的,人類欲望無限和經濟資源的相對稀缺的矛盾構成了經濟學需要關注並加以進行研究的“經濟問題”,即如何使用相對稀缺的生產資源來滿足人類無限多樣欲望的問題。資源的稀缺性導致選擇的必要,引起了資源配置問題;此外由於資源的稀缺性,又引起資源如何加以充分利用的問題。因此,資源配置和利用便成了經濟學研究的主要對象。從研究對象的角度看,當代經濟學包括以資源配置問題為研究中心的微觀經濟學和探討資源利用問題的宏觀經濟學兩大分支。在研究方法上,經濟學不但發展自身所特有的研究方法,還廣泛借鑒物理、數學等自然科學的研究手段,形成了一整套方法論體係。
第一節經濟學入門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接觸各種各樣的經濟信息,比如當我們進入一家超級市場購物時,迎麵而來是標著價格高低不同的各種各樣商品,而且有些滯銷,有些暢銷。中國曾在20世紀90年代經曆了高的通貨膨脹,尤其是1993年通貨膨脹率超過20%,給生產生活帶來了極大的影響;而在走出1997、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後又持續了近10年的低通脹高增長的黃金時期。至今美國仍是全球最富有的國家,2011年,其GDP總量已經超過15萬億美元,人均GDP也已超過47000美元。中國在1978年後實施了改革開放,致力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獲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經濟總量在2011年已達471564億元,按當前彙率計算是74970億美元,人均GDP是35000元,按當前彙率計算是5540美元,經濟·1·書西方經濟學(上冊)(第2版)總量已躍居全球第二,僅次於美國,但人均GDP卻排在全球90多位後。當全球很多國家尚未完全走出發端於美國次貸危機的全球性金融危機時,歐洲的一些國家如希臘等又陷入了重重的主權債務危機,等等。諸如此類經濟現象、數據、問題每天都可以在報紙、電視、互聯網上和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碰到。
當我們初次邁入經濟學的大門時,我們首先往往會聯想到我們生活當中如此層出不窮的經濟問題。同時,我們也必然會問,什麼是經濟?經濟學是一門什麼樣的科學?我們為什麼要學習經濟學?
一、經濟與經濟學1經濟是古老的話題人們要生存,就必須有維持生活的物資資料,要有飯吃,有衣服穿,有房子住,等等,否則人們就無法生存下去,而要取得這些生活資料,就必須進行生產,因此物資資料生產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生產就是勞動者按照預期的目的,運用勞動資料加工於勞動對象,改變勞動對象的形狀、性質或者地理位置,使其適合於人們需要的過程。例如工人把小麥加工成麵粉,把棉花紡成紗,用紗織成布;把地下埋藏的煤炭開采出來,把鐵礦石煉成鋼鐵;把黏土燒成磚塊,用磚塊來建房屋,等等。所有的這些活動都是生產活動。
生產是社會的生產,社會是人與人的聯合,完全孤立於社會的個人生產是不存在的。不管生產過程的社會形式如何,每一個生產過程,從連續的角度看,都是再生產過程。再生產過程,或稱社會生產總過程,包括生產、交換、分配、消費四個環節。生產這個環節,就是直接生產物質資料的過程。在再生產過程中,生產處於首要地位,是決定性的環節。一定的生產決定一定的交換、分配和消費。這是因為,交換、分配、消費這三個環節的物質內容都是產品,必須從直接生產過程中生產出來;同時,分配、交換和消費的性質也是由人們在直接生產過程中所形成的相互關係決定的。但反過來,交換、分配、消費對於生產也發生重大的反作用。
所以,從一個社會的經濟運行過程去考察,經濟是指人們的物質資料的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活動的總和,它們是構成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人類的經濟活動從人類產生的那一天起就存在了。因此諸如一隻羊為何可以交換5斤小麥,兩者之間的交換比例如何確定等經濟話題古已有之。據曆史資料顯示,在中國,“抱布貿絲、如賈三倍”等民間交換現象早在東周期間就已經開始了。在西方,古希臘大哲學家亞裏士多德就已經在他的《政治學》研究了產品交換的前提是“當潛在交易雙方當事人各自都有剩餘並為獲得另一方的產品而願意放棄剩餘時,便引致了貿易。”【專欄11】經濟一詞的詞源“經濟”一詞首先出自古希臘思想家色諾芬的《經濟論》一書,意為家庭管理。在中國古漢語中,“經濟”一詞是“經邦”、“經國”和“濟世”、“濟民”,以及“經世濟民”等詞的綜合和簡化,含有“治國平天下的意思”。古代名聯中一句“文章西漢雙司馬,經濟南陽一臥龍”,這裏麵的經濟就是經綸濟世的意義。經、濟兩字最早見於《周易》,經、濟兩字連用最早見於隋《文中子·禮樂篇》的“經濟之道”。至於現代“經濟”一詞實為我國引進日本人翻譯的結果。在清朝末期,日本人掀起工業革命浪潮,接受、吸收、宣傳西方文化,大量翻譯西方書籍,將英文“economics”一詞·2·第一章導論譯為“經濟”。在新文化運動中,日本所學習過的西方文化向中國傳播,故而經濟一詞亦被中國引用。現代人們通常說的“經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經濟”是指人們的物質資料的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活動的總和;狹義的“經濟”是指精打細算、節約。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20838.htm2經濟學是年輕的學科迄今為止,人類社會進行物資資料生產的經濟活動,大約已有了200萬年的曆史。在經濟活動中對資源有效利用問題的探索,也經曆了2000多年的時間,但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科學,則是近300年的事情。在西方,經濟學被稱為“最古老的藝術,最年輕的科學”。西方經濟學的學科體係形成與發展大致經曆了重商主義、古典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和當代西方經濟學這四個階段。
(1)重商主義重商主義產生並流行於歐洲地理大發現的冒險時期(14世紀末—17世紀中葉),這一時期是經濟學作為獨立科學產生的萌芽時期。
重商主義最初作為國家政策出現,以後逐漸形成理論。重商主義以商人的世俗觀點研究社會經濟活動,以商業資本為考察對象,研究流通領域中貨幣—商品—貨幣的運動,是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最早的理論研究。重商主義認為貨幣是財富的唯一形態,獲取金銀的途徑是開采金銀礦和對外貿易。發展對外貿易要遵循多賣少買、多收入少支出的原則。代表人物有英國的約翰·海爾斯、托馬斯·孟和法國的蒙克萊田、柯爾貝爾等。其中托馬斯·孟於17世紀所著的《英國得自對外貿易的財富》被馬克思稱為重商主義的“福音書”。法國的蒙克萊田在他的《獻給國王和王太後的政治經濟學》中第一次提出“政治經濟學”術語。此外,法國路易十四的財政大臣柯爾貝爾用全麵的政策把重商主義發展到最高峰。
(2)古典經濟學古典政治經濟學術語由馬克思最早提出,根據馬克思的規定,古典政治經濟學在英國從配第開始,到李嘉圖結束;在法國從布阿吉爾貝爾開始,完成於西斯蒙第。在西方經濟學中,古典經濟學被賦予了不同的含義,這是指從18世紀到19世紀前半期(到約翰·穆勒)或70年代(到邊際學派出現)的一種經濟學流派。古典政治經濟學代表新興資產階級利益的,研究重心轉入生產領域,研究了國民財富增長問題,強調財富是物質產品,通過資本積累和發展生產來實現。主張市場機製的“看不見的手”調節經濟,提倡經濟自由化,內容既涉及國民收入決定、經濟增長等宏觀問題,又涉及價值、價格、分配等微觀經濟問題,內容科學、體係完整。這一時期被認為是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科學的形成時期,其中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於1776年發表的《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一書標誌著現代經濟學的誕生。
配第是英國古典經濟學的創始人,他使用了抽象法,在近代第一次有意識地把商品價值的源泉歸於勞動,並初步分析了工資、地租、利息等範疇。從配第到斯密之間約一百年中出現了一批傑出思想家。洛克以自然權利學說為基礎研究了地租和利息。諾思指出利息的高低不取決於貨幣數量的多少,而取決於借貸資本的供求。馬西第一次分析了利潤,指出利息是利潤的一部分。
休謨全麵係統地論述了貨幣數量論。斯圖亞特最早論述了利潤的起源(讓渡利潤論)。
斯密把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發展成一個完整體係。其代表作《國富論》研究的中心是國民財富的性質及其產生和發展的條件。他主張符合自然秩序、實行經濟自由的社會,這種經濟自由是·3·西方經濟學(上冊)(第2版)由人的本性決定的。他認為,國民財富是一國所生產的商品總量,財富的源泉是勞動,增加財富的途徑是提高勞動生產率(需要加強分工)和增加工人人數(需要積累資本)。此外,斯密從人的本性出發,係統考察了分工,批判了重商主義和重農主義關於財富來源的錯誤。他把貨幣看作流通的工具,區分了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大衛·李嘉圖,把英國的古典政治經濟學推向高峰,其代表作為《政治經濟學及其賦稅原理》;他的勞動價值論成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重要來源之一。
盡管法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對資本主義經濟的各種基本問題不如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研究得充分,但同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一樣,也代表了新興的產業資產階級的利益,把理論研究從流通領域轉向生產領域。他們適應資本主義生產發展的要求,主張自由競爭,反對國家幹預經濟生活。在具體理論研究上,主要包括魁奈對社會資本再生產問題的分析,西斯蒙第對資本主義矛盾的分析,對經濟危機的分析等。
布阿吉爾貝爾是勞動價值論的最初奠基人之一。馬克思認為:“他用個人勞動時間在各個特殊產業部門間分配時所依據的正確比例來決定‘真正價值’,並且把自由競爭說成是造成這種正確比例的社會過程”。布阿吉爾貝爾繼W.配第之後,把商品交換價值歸結為勞動時間。魁奈最主要的貢獻是在《經濟表》中分析了社會資本的再生產和流通,對社會資本再生產和流通作了最初的科學說明。西斯蒙第是法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完成者。他揭露了資本主義矛盾,批判了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隻研究財富,而無視人的享受,認為政治經濟學應把人們的物質福利作為研究對象。他反對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所宣揚的經濟自由主義。他認為,自由競爭導致私人利益增加而使公共利益遭受損失,使資本家加強對工人的掠奪。
【專欄12】現代經濟學之父———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SmithAdam,1723—1790)1723年亞當·斯密出生在蘇格蘭法夫郡(CountyFife)的寇克卡迪(Kirkcaldy)。1723~1740年間,亞當·斯密在家鄉蘇格蘭求學,在格拉斯哥大學(UniversityofGlasgow)時期,亞當·斯密完成拉丁語、希臘語、數學和倫理學等課程;1740~1746年間,赴牛津大學(CollegesatOxford)求學,但在牛津並未獲得良好的教育,唯一收獲是大量閱讀許多格拉斯哥大學缺乏的書籍。1750年後,亞當·斯密在格拉斯哥大學不僅擔任過邏輯學和道德哲學教授,還兼負責學校行政事務,一直到1764年離開為止;這時期,亞當·斯密於1759年出版的《道德情操論》獲得學術界極高評價。1776年發表《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簡稱《國富論》),是第一本全麵論述經濟學的著作,它首次係統論述了在自由競爭條件下資源的最優配置。在該書中,斯密分析了一國生活水平提高的原因,論述了自利和競爭如何有利於經濟增長,還分析了政府怎樣影響經濟的績效。他聲稱個人自利行為會導致公眾的最大福利:市場是一隻看不見的手,它使每個人在追求私利的同時也推進了經濟的增長和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國富論》的出版標誌著現代經濟學的誕生。亞當·斯密也被世人尊稱為“現代經濟學之父”和“自由企業的守護神”。
———根據百度百科亞當·斯密詞條整理http://baike.baidu.com/view/53445.htm·4·第一章導論(3)新古典經濟學繼古典經濟學後,19世紀70年代西方經濟學經曆了一次以邊際效用學派的興起為代表的重大變動,史稱“邊際革命”。那時,傑文斯在英國、門格爾在奧地利、瓦爾拉斯在瑞士,順次建立了英國學派、奧地利學派和洛桑學派。這三個派別的學說並不完全一致,但是,它們具有一個重要的共同點,即放棄了斯密和李嘉圖的勞動價值論並且提出邊際效用價值論來與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相對立。
到了1890年,英國劍橋大學教授馬歇爾把三個派別的邊際效用論和當時資產階級經濟學的一些其他的說法,如供求論、節欲論、生產費用論等綜合在一起出版了他的《經濟學原理》,構成了一個折中的理論體係。以馬歇爾的理論體係為基礎,再加上瓦爾拉斯、庇古、克拉克、威克斯迪特等人提出的新論點,形成了以馬歇爾和瓦爾拉斯為代表的西方經濟思想。自從19世紀末期以來,以馬歇爾和瓦爾拉斯為代表的西方經濟學廣泛流行於西方世界。馬歇爾和瓦爾拉斯等人把完全競爭和充分就業假設為既存的條件,進而從供給與需求的角度來分析市場價格,以便解決資源在生產上的配置、資源的報酬等問題。他們建立了一個被理想化了的資本主義的模式,並得出結論,認為價格製度不但能使每種生產要素都得到應有的報酬,能使每個消費者得到最大的滿足,而且在宏觀經濟的運行中,能夠起著自行調節的作用,以便消除或熨平周期性的經濟波動。在這種理論指導下,新古典經濟學在政策上繼承了古典經濟學的傳統即主張自由放任、國家不幹預經濟生活。這種思想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而有所削弱,但是直到20世紀30年代,它仍然具有很大的影響。這一時期的經濟思想,基本奠定了現代微觀經濟學的框架體係,是現代微觀經濟學的形成階段。
(4)當代西方經濟學當代西方經濟學是以20世紀30年代凱恩斯主義的出現為標誌的。這一時期,經濟學得到全麵而深入的發展,無論是研究的內容、方法,還是深度與廣度方麵,都是過去所無法比擬的。但其中心是宏觀經濟學的建立與發展。我們還可以把這一時期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凱恩斯革命時期。
這一階段從20世紀30年代到50年代之前。新古典經濟學論述了市場調節的完善性,但20世紀30年代席卷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大危機打破了這種神話。傳統的經濟理論與經濟現實發生了尖銳的衝突,經濟學麵臨著有史以來的第一次危機。這時,英國經濟學家J.M.凱恩斯在1936年發表了《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簡稱《通論》)一書。這本書把產量與就業水平聯係起來,從總需求的角度分析國民收入的決定,並用有效需求不足來解釋失業存在的原因;在政策上則提出放棄自由放任,主張國家幹預經濟。凱恩斯的這些觀點被認為是經濟學史上的第三次革命———凱恩斯革命。這次革命所產生的凱恩斯主義,提出了以國民收入決定為理論中心,以國家幹預為政策基調的現代宏觀經濟學體係。因此,凱恩斯被稱為當之無愧的現代宏觀經濟學之父。
第二階段:凱恩斯主義發展時期。
這一階段從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末。戰後西方各國都加強了對經濟生活的全麵幹預,凱恩斯主義得到了廣泛的傳播與發展。美國經濟學家薩繆爾森等人把凱恩斯主義的宏觀經濟學與新古典經濟學的微觀經濟學結合在一起,形成了新古典綜合派。新古典綜合派全麵發展了凱恩斯主義,並把這一理論運用於實踐,對各國經濟理論與政策都產生了重大影響。在英國,以瓊·羅賓遜為首的新劍橋學派認為新古典綜合派歪曲了凱恩斯主義。他們主張把凱·5·西方經濟學(上冊)(第2版)恩斯主義與新古典經濟學的聯係進一步切斷,以分配理論為中心完成凱恩斯革命。他們對分配理論的論述以李嘉圖的勞動價值論為基礎,並由英國經濟學家斯拉伐發展與完善了這種勞動價值論。斯拉伐對勞動價值論的發展,被認為是經濟學史上的第四次革命———斯拉伐革命。
新古典綜合派與新劍橋學派對凱恩斯主義的解釋與發展存在著原則性的分歧。在50—60年代,他們之間的爭論對經濟學的發展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
第三階段:自由放任思潮的複興與現代宏觀經濟學的逐漸形成。
這一階段是在20世紀70年代之後直到現在。戰後西方各國對經濟生活的全麵幹預一方麵促進了經濟的巨大發展,另一方麵也引起了許多問題。60年代末出現在西方國家的滯脹引起了凱恩斯主義的危機,這次危機使自由放任思想得以複興。以美國經濟學家M.弗裏德曼為首的貨幣主義是自由放任的擁護者,貨幣主義的出現被認為是經濟學史上的第五次革命———貨幣主義革命,或稱“對抗凱恩斯革命的革命”。在70年代之後,又出現了以美國經濟學家R.盧卡斯為首的理性預期學派,這一派以更為徹底的態度擁護自由放任,理性預期學派的出現被稱為經濟學史上的第六次革命———理性預期革命。這些主張自由放任的經濟學家認為滯脹的根源是凱恩斯主義的國家幹預。他們從不同的角度論述了市場機製的完善性,提出了減少國家幹預,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的主張。從70年代末起,西方各國采用了這些主張,實行經濟自由化的政策,對經濟的複興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在這一階段,新古典綜合派與貨幣主義和理性預期學派的爭論成為經濟學的主旋律。從理論上說,盡管新古典綜合派的主流地位仍然沒有喪失,但貨幣主義與理性預期學派對宏觀經濟學的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他們的許多觀點,例如,貨幣主義關於貨幣重要性的論述,理性預期學派的預期概念,已成為現代宏觀經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經濟政策上,盡管國家幹預經濟的基本格調並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但經濟政策的自由化已產生了不可低估的影響。應該說,這三個流派之間的爭論正是經濟學發展的動力。在思想交鋒的過程中,幾大流派相互借鑒、互相交融,逐步形成了現代宏觀經濟學的思想體係。即分析框架是“新古典主義”微觀最優思想和“凱恩斯主義”總量分析的結合體,是具有堅實“微觀基礎”的“總量分析”;分析範式是從居民和企業微觀最優決策到三大市場的局部均衡,再到所有市場的一般均衡分析。
【專欄13】宏觀經濟學之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JohnMaynardKeynes,1883—1946)1883年6月5日生於英格蘭的劍橋;1902年,考取劍橋國王學院(劍橋大學);1905年畢業,獲劍橋文學碩士學位;之後又滯留劍橋一年,師從馬歇爾和庇古攻讀經濟學。1906年,在英國財政部印度事務部工作;1908年,他辭去印度事務部職務,回劍橋大學皇家學院任經濟學講師至1915年。1911~1944年,任《經濟學雜誌》主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914年以後)不久,應征入英國財政部,主管外彙管製、美國貸款等對外財務工作。1919年初,他作為英國財政部首席代表出席巴黎和會。1929~1933年,他主持英國財政經濟顧問委員會工作。1940年任財政部顧問,參與戰時各項財政金融問題的決策。1944年7月,他代表英國政府出席布雷頓森林聯合國貨幣金融會議,並成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國際複興與開發銀行(世界銀行)的英國理事,為布雷頓森林體係的建立作出了貢獻。